§二、从沙漠中走出来的科学大国——阿拉伯(1 / 1)

地接东西的优越位置和伊斯兰教的诞生

正当欧洲处在中世纪开始最黑暗的500年时,在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崛起了一个后来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很大的大帝国,这就是阿拉伯帝国。它是指7世纪30年代至13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为“大食”。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也是联系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地区,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为沙漠。公元6世纪前,半岛上广大沙漠地区的居民还过着原始游牧的生活。

公元571年,穆罕默德生于麦加,成年后创立了伊斯兰教。他布道时称自己为真主的使者,传达真主的启示。穆罕默德传授的真主启示在他死后得以出版,这就是《古兰经》。“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即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穆罕默德生前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他的后继者们发动了所谓圣战,征服了西亚、埃及和整个北非,以及西班牙半岛。开始征服时,阿拉伯人对待异族文化的态度是:凡是《古兰经》上没有的,都是不应当保留的,凡是《古兰经》上已有的,都是没有必要保留的。据说埃及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中的书籍在阿拉伯征服初期受到过损失。但在征服之后,阿拉伯人又在圣训《古兰经》上发现: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前往求之。一些阿拉伯学者到远地求学,并把这件事情看成同圣战一样的事业。北非、波斯、叙利亚、印度、中国等地都留下了阿拉伯学者的足迹。显然,阿拉伯人原来的文化是落后的,要对渗透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地区实行统治,就不得不学习、吸收和利用古文明中的成就,否则就无法建立稳定持久的统治,因为政治统治也包括文化统治。

阿拉伯人对待学术的态度

阿拉伯民族在崛起的初期,由于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一时没有发现古代文明的价值,也曾干过破坏文化典籍的蠢事,但阿拉伯人很快就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在比较中发现了自己的落后。不甘落后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努力吸收和消化比他们先进的文化科技知识。当时的一句穆斯林“圣训”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充分体现了这种虚心学习精神。许多阿拉伯人长途跋涉不辞劳苦去国外学习,中国史料上的记载和唐朝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都反映出这一时期有大批阿拉伯人曾来中国求学。他们不仅派人出去学习,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对因求学而献身的人,阿拉伯人也给他们极高的荣誉,把他们与“圣战”中死难的人同样看待。阿拉伯人向外国学习的热情是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的。不管在哪里,不管是谁,只要发现你有一技之长,就要决心学到手。

阿拉伯人这种根深蒂固的渴求知识的传统,植根于伊斯兰教的信仰:真主是不可知的,要了解真主,就必须研究他的象征——自然界。这样,认识自然就成了认识真主的先决条件,求知就成了坚守信念和教规的最好体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伊斯兰教的信仰使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的。也由于这个原因,使认识论在伊斯兰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伊斯兰哲学时,对获得知识的方式、知识的来源是必然要研究的内容。所以是伊斯兰哲学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并把科学研究的方法摆在一个相当突出的地位上。这一点又和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极为相似,在那里由于实验方法的确立,打破了工匠传统和学者传统之间的障碍,培根(F.Bacon,1561—1626)的归纳法、伽利略(G.Galilei,1564—1642)、笛卡儿(R.P.Descartes,1596—1650)的数学演绎法又使近代科学所需要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完全有理由说,科学方法的确立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科学方法对科学理论产生的决定关系再一次在阿拉伯科学的崛起中得到了验证。

阿拉伯人对科学技术的特殊贡献

阿拉伯人在各地建立了图书馆,清真寺中一般都藏有图书,另外还办了一些公共和私人学校。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马蒙统治时,于830年在巴格达建立了一个编译机构,称为智慧馆,大批专家在这里从事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外国学术文献的工作,一直持续了100多年。这一时期前后,法萨里(卒于806年)翻译了印度的天文著作《太阳悉檀多》;哈查只(闻名于786—833年间)翻译了托勒密的《至大论》;马蒙时期朝廷组织了一次测定子午线一度之长的工作,大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3—约850)参加了这次测量,由测量结果推算出来的地球周长已相当接近实际值。另外,天文学家苏非(903—986)绘制了著名的星图《恒星图象》;艾尔·比鲁尼(973—1048)提出了地球绕日旋转、行星轨道为椭圆的猜想;欧麦尔·赫雅木(?—1123)所编的哲拉里历,比当时欧洲人采用的阳历还精确;雅古待(1179—1229)编了一部著名的《地名词典》;哈兹尼(1115—1121年间闻名)对**和固体的比重作了研究;伊木·奈非斯(1210—1288生活在埃及)已接近认识了血液的肺循环;在伊儿汗国的乌鲁伯格天文台工作的卡西(?—约1436)算出当时最精确的圆周率。

阿拉伯人们在中世纪充当了沟通东西方学术文化的桥梁作用。正是通过阿拉伯人的著作,印度数字和位值记数法传到了西方。后来影响了全世界,实际上是数学史上一次伟大的计算革命。其中大数学家花拉子密的《还原与对消》专门讨论代数问题,对欧洲中世纪的数学影响最大,白衣大食时期在西班牙建立的翻译学校直接向欧洲传播东方文化和阿拉伯人加工过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国的造纸术、火药配制、炼丹术、指南针等都通过阿拉伯人传向西方。元朝时大批来到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也给中国带来了中亚的天文仪器和著作、回回药和回回医学,以及伊斯兰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