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1 / 1)

循环经济 严行方 2873 字 3个月前

发展循环经济,无论如何离不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否则就难免成为瞎子摸象,无法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描述。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还不长,另一方面在于这个指标体系的建立非常复杂,许多基础工作尚未做好。

2006年7月,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的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与政策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法案室主任孙佑海认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度应该成为循环经济法的主要内容,这会有助于解决过去以GDP指标作为考核地方领导政绩主要标准的弊端,有助于解决目前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当然,这项制度的建立,需要以准确的统计核算制度为前提 2。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信息意味着我国将加快推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步伐。循环经济无“法”(指标)可依的局面已经为时不远。

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

循环经济,既要循环更要经济

循环经济,脱离它的本来含义,把“循环”和“经济”拆开来理解就是既要“循环”又要“经济”。而要衡量循环经济是否“经济”,就必须借助于一系列评价指标。缺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无助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说,有许多循环经济并不“经济”的现象和原因,正在于此。

缺乏评价指标容易模糊技术评判

缺乏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技术评判就容易模糊,甚至变得一筹莫展,无法分清是否达到了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以及程度如何。

2005年12月,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常健介绍说,通过对贵州、江苏、上海等循环经济搞得较好的地区进行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例如,统计指标缺乏保障等因素,就严重束缚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

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生态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加大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难度。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特色产业少而且各工业小区尚未有效整合;主导产业缺乏,造成了规划、组织、建设生态工业园和设计生态产业链时的困难。

所有这些,都与缺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有关。因为缺乏评价指标,所以对这种不“经济”现象缺乏科学评判和比较,从而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

缺乏评价指标容易误导产业发展

缺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危害,在循环经济重点行业表现得尤其明显,有时甚至会误导产业发展。钢铁行业就是如此。

2005年我国钢铁产量3.4亿多吨,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15%~20%,资源有效利用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40% 4。

钢铁工业是重污染行业,存在着3方面的环保问题:一是环境方面有噪音污染、大气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二是资源和生态破坏,包括对地形地貌的破坏、矿产资源的破坏、植被的破坏、土地的占有,以及水土流失、水资源破坏;三是容易造成地质灾害,如导致滑坡、泥石流、地表塌陷诱发地震等。

对照循环经济要求,我国钢铁生产过程要实现3个最大化: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投入;二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过程、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三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

应该说,按照这样的要求建设钢铁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循环链,方向当然没错。可现在的问题是,钢铁行业在实现循环经济、淘汰落后过程中,片面追求技术上的“第一”,搞一哄而起,缺乏应有的指标评价体系来衡量其经济性和合理性。

其实,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循环经济只是一种经济模式,基础是经济,而不是循环,更不是为循环而循环。

目前的钢铁工业,根本无法把输出的所有资源、能源都变成产品,用不完就必须循环,而循环就必须考虑经济。

遗憾的是,由于目前缺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许多问题“看不清”,以至于误导了产业发展。

缺乏数据,评价指标无从谈起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千呼万唤不出来,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相关数据。缺乏数据支持,就表明这项工作缺乏科学依据,评价指标的建立当然就无从谈起了。

任何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环境和产生废弃物。然而,长期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GDP核算指标,却只能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不能统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能反映经济成长的可持续性。

而能克服这个弊端的绿色GDP指标,虽然能科学计算、准确统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因为缺乏相关科学数据而无法顺利开展。这正是目前的现状。

全面数据测算工作正在起步

近些年来,我国为了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而采取的全面数据测算基础工作,已经迈出了可喜一步。

据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兴利介绍,2005年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统计局在全国10个省市开始启动绿色GDP试点工作。这10个省市的GDP之和为54513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9.93%。其中有5个省市在2004年各省市GDP排名中,位于全国前10名之内。

试点的主要内容有3方面:一是建立地区环境核算框架;二是开展污染损失调查,建立地区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和估算方式,确定估算技术参数;三是在污染损失调查、污染实物量核算、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环境核算。

这3方面的内容都很专业,目的就是要通过试点,首先将自然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然后量化计入成本。为此要把由于生产活动产生污染加给大自然的危害,进行经济价值量化、指标数据化。

可以说,这是一件极其复杂、至今还没有中国人干过的事。可是,要在GDP前面加上“绿色”两个字、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这项工作就非做不可 5。

生活数据测算开始推行

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有关。为此,各项生活数据的测算,也随着观念转变开始慢慢推行。

在广东省深圳市,公共建筑能耗已经成为该市能源消耗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比例高达全部能耗的4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为此,该市在2005年制定了建筑节能管理条例,提出对新建建筑强制执行节能标准、对现有的不节能建筑逐步进行改造,对所有公共建筑实施用冷计量收费制度、能耗标识制度 6。

据测算,实行这项制度后,不但可以降低能耗50%,而且还能为将来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数据库。

科技数据测算还很缺乏

按理说,“科技”是和“数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我国,科技资源重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适合于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还很缺乏。

2006年6月,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四川给科技干部举行讲座时说,目前全世界称得上创新型的国家大约有20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国民经济中的科技贡献率、科研经费占GDP比例很高,对外技术依存度低。按照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我国大约在2020年能进入这个行列。

可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科技资源重复浪费还十分严重,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例如某种卫星接收站,美国只建了16座就已经足够用了,而我国在2年前就已经建了30座,仅北京就有8座,更可怕的是,今后还可能再建50座。由于合理规划科技资源,发达国家的大型科学实验设备利用率比我国要高5~6倍 7。

这种情形,不但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而且根本就很难统计。

理论研究,正在取得重大突破

虽然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整套出台,可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在我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并且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这表明,我们离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台已经为时不远了。

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研究已完成

2006年3月2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业技术研究”课题验收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的专家一致认为,这个课题从构建循环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管理支撑技术和重点行业、区域实证研究4个层次,全面完成了研究指标,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该课题是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理论研究课题。该课题提出了物质代谢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上升多峰”原理,建立了基于我国国情的一种新的生态工业分析方法(即产品代谢分析方法);确立了影响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环境目标、推进机制、政策框架、优先领域、区域战略和行业模式;提出了环保部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以及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的建议;比较系统地进行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指标体系与规划指南的研究,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行业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模式、具体措施等 8。

这表明,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已经部分完成。

物质流分析理论方法取得重大进展

对循环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物质流分析法(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

物质流分析法是对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流动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率、资源、对环境的压力等。

它的基础是物质的投入和产出,通过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物质投入和产出账户,以便对循环经济进行评价,并进行以物质流为基础的优化管理。

所以,基于物质流分析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 9。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就将物质流统计列为国家统计体系的一部分,并且在奥地利、日本、美国、德国得到应用。2002年,欧盟统计局更是发布了其所有成员国及欧盟地区的物质流输入和消费统计结果。

现在,这一方法在我国也已取得重大进展。2000年,北京大学陈效逑等在《自然资源学报》上发表“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一文,用这种方法对1989~1996年间我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代价非常巨大。此后,我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此课题又进行了大量研究。

不过,这种研究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宏观层次,缺乏对循环经济评价的定量研究。但一般认为,物质流分析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对我国目前开展的循环经济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便于从中发现循环经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对下一阶段开展循环经济提供决策支持。

环保指标,即将纳入政绩考核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台,目的之一是要把它纳入各级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去,以此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现在,环保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即将纳入政绩考核

2004年11月7日,在上海闭幕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上,原则通过了《上海宣言》。200多位与会者在宣言中呼吁,各级人大和政府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中去 10。

2004年11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在接受日内瓦联合国记协访华团采访时表示,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以下3项措施,努力使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11:

一是实行干部环保考核。在确定各级政府任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同时,确定环境保护指标,把环境保护各项指标和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是积极探索绿色GDP核算体系,用来比较客观地反映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三是积极推动环保公众参与,推进环保信息公开化,积极鼓励环境公益诉讼,使所有公民和机构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环境权益。

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纳入考核

2006年6月,江苏省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完成“万元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在该省确立了130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这些试点单位分布在该省的9个省辖市、6个县级市、15个开发园区,以及冶金、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领域的100家企业。

所有试点单位被要求确定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能耗、水耗、主要原材料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方面的目标。在资源产出率、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方面,要力争达到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试点企业、园区在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排放方面,要以实现零排放为目标 12。

显而易见,要实现上述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这130家试点单位中,包括30个省辖市、县级市、开发园区,它们实际上相当于“一级政府”。对它们的指标考核,实际上体现了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

1 本案例参考了《循环经济将有标准可循》(2006年3月3日科技日报)及《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

2 邓华宁:《我国拟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度》,2006年7月11日新华社苏州电。

3 潘锋:《发展循环经济须突破体制障碍》,2005年12月19日科学网。

4 《钢铁厂循环经济绿色生产切莫一哄而起》,2006年4月27日光明网。下同。

5 刘兴利:《从绿色GDP试点说循环经济》,2005年4月5日中国环境报。

6 欧东勇:《公共建筑开冷气拟按量交费》,2005年5月17日深圳新闻网。

7 闵捷、王鑫昕:《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科技资源重复浪费严重》,2006年6月11日中国台湾网。

8 郭薇:《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完成》,2006年3月9日中国环境报。

9 张楷等:《物质流分析理论方法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阶段报告)》,2006年1月26日青海经济信息网。下同。

10 李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2004年11月7日新华社上海电。

11 方芳:《潘岳接受日内瓦联合国记协访华团集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将积极推进环保考核、绿色GDP核算和环保公众参与》,2004年11月11日中国环境报。

12 《江苏省确定130家循环经济试点》,2006年6月13日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