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面前最容易暴露人性弱点。尤其是当一个人在大起大落时,如果把握得不好,更容易得意忘形或自暴自弃,从而由好事变成坏事。这样的事例在创业道路上屡见不鲜,有人就始终陷在这样的泥淖中不能自拔。只有顺利走过这个阶段,才会有光明的未来。杨进益的成功创业,就印证了这一点。
1999年,父亲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另外又借了11万元,给刚从学校毕业的杨进益买了辆客车跑客运。当时每天能赚1000多元,着实是笔不小的收入了。可是杨进益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请朋友喝酒、唱卡拉OK,根本没钱存下来。等到两年后父亲问他要钱还债时,他居然说没有任何积蓄。于是,杨进益得了个“败家子”的绰号。
父亲在绝望之余,商量都没商量,就自作主张把客车给卖了,逼着杨进益只好重新回到老家,走在村上处处遭人白眼。
这样的日子毕竟不好受。杨进益还才只有24岁,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一方面,他想证明自己不是“败家子”;另一方面又无计可施,就这样在家里耗了三年一事无成。想到父亲在镇上有一家农资商店,于是他也在2005年3月在镇上开了家同样的农资商店。看得出,他这是要向父亲叫板,父子“同台竞赛”。
不幸的是,杨进益的这家店开了四个多月依然冷冷清清,而其他同行的生意则很火,这是为什么呢?杨进益百思不得其解,并且感受到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压力。
因为在他看来,他掏出3000元自有资金、另外又贷了三万元开这个店,主要目的就在于证明自己,倒不是为赚钱;现在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那岂不是证明自己真的就是“败家子”了!实在开不下去了,杨进益不得不暂时关掉小店,既减少亏损,也权当给自己放个假。为了不至于无所事事,他在这段时间里主动要求给金桔种植大户的表哥免费管理金桔,并且承诺可以免费提供农资农药。没想到,表哥并不信任他,还说,别用你的这些药把我的桔树给打死了,让杨进益气得不行。
杨进益想,难道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吗?我从哪里跌倒,就一定要从哪里爬起来!
经过多次相求,表哥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勉强同意拿出两亩金桔给他管理,权当是做个实验田,即使损失了也就两亩地。
杨进益当然是看得出表哥心思的,所以他一定要在这里打个翻身仗。他想,他还就不信了,因为他中专学的就是果树管理专业,算是科班出身。
从此以后,他对这两亩金桔精心呵护,一年后结出的金桔让表哥不得不刮目相看。不用说,不要说表哥了,就连其他村民也都要对杨进益竖大拇指了。
接下来,杨进益又一鼓作气,免费给金桔种植户上培训课,教大家如何科学种植金桔、如何使用农药。而实际上,这相当于无形广告,是能够带来无形资产的。果不其然,仅仅两个多月过去后,杨进益的农资店生意就慢慢火起来了,顾客越来越多。
而就在这时候,他做了一件让大家觉得“很不靠谱”的事,牵头成立金桔专业合作社——2009年2月,他对外公开承诺,凡是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只要把金桔交给他统一管理和销售,他保证金桔的价格会比原来翻几倍!
这怎么可能呢?大家纷纷怀疑。要知道,当地的金桔价格几十年来一直都是每斤几毛钱,从来都没有超过一元,你这不是吹牛嘛?但这样的许诺确实有**力,于是大家觉得可以试一试,反正也没有多大的害处。
当时大家都在想,他这样做无非是要让大家都来买他的农药肥料、多赚几个钱;可是,杨进益确实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如果仅仅是吹吹牛、逞口舌之快,那以后还怎么在家乡混呢!
原来,早在2008年1月杨进益去桂林出差时,就看到一种奇怪现象:当地的金桔和他老家的差不多,可是价格却要高出十几倍。最大的价格每斤七八元,最小的也能卖到一元以上,所以他觉得很稀奇。后来他回去后就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品相差别。
具体地说就是,老家的金桔虽然很甜,可是外观难看,所以价格抬不上去,消费者没有购买欲望。果树管理专业出身的他知道,改善金桔品相并不难,关键是要有统一的规范管理,改变过去传统的金桔种植技术。对照现实,他觉得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杨进益才做出了上述举措,他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消息既出,很快就有91家金桔种植户在将信将疑的态度下加入了合作社。
2009年末,合作社有1000多吨金桔成熟了。杨进益想,这第一枪可不能不响啊。为此,他开始到处跑市场,最终找到了上海的一位金桔经销商愿意以每斤2.5元的价格购买20吨,这让他感到信心大增。
可是没想到,由于缺乏经验,在金桔的采摘、包装等方面都不规范,加上路途遥远,这些金桔颠呀颠的半路上就开始腐烂了。对方一看这根本就没有卖相,趁机就把价格压到了1.5元。结果一算下来,这笔生意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还赔了六万元。
俗话说,“人求你,你是爹;你求人,你是鳖。”杨进益觉得这样搞销售不行,得让经销商主动上门,把这些问题全都交给对方才是。为此,他不再到处跑市场了,而是在2010年1月特地邀请了过去认识的四位外地经销商来果园参观考察。这一看,对方纷纷啧啧称奇,说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好的一片果园。大家觉得,这样的金桔完全可以走高端路线。
其中一位来自柳州的经销商更是悄悄地把杨进益拉到一旁说,你开个价,我要全部包下来。这时候轮到杨进益笑而不语了。
为什么?因为他不敢开价,唯恐把价格说低了,那就不好玩了,所以他打岔说请大家去喝茶。
几个人一边喝茶,一边拉家常,就是不提金桔的价格,彼此都在揣摩着对方的心思。可是总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他打破僵局,对柳州的那位张总说:“刚才我们在果园里说的事,你看怎么样啊?”张总说:“我看行。”这样一来,其他三位老板都着急得不行,还以为他们已经一切都敲定了呢,于是纷纷哄抬价格,从每斤1.8元抬高到3元。而在此之前,杨进益的心理底价是2.5元。
正当他暗自高兴时,只见柳州的张总突然“啪”的一下,把一万元现金拍在桌子上,说,“每斤5元,我全包了,这是定金。你们三个不用跟我抢,谁也出不了我这个价!”
这话刺激了另一位经销商。只听他说:“你出得起人民币,我也出得起人民币。我今天就是要跟你争个高低了,我也要。”说完,也把钱扔在桌子上。
杨进益一看懵了,两人都把定金扔在这里了,这就不是开玩笑的。这四位经销商的要货量都很大,任何一位把这1000吨金桔全部拿下来都不是问题。所以,当时的场面僵持着,大家都要争面子,彼此都带着一股情绪,因为这金桔的质量实在太好了。
这时候轮到杨进益出面做“老娘舅”了。他欲擒故纵地说:“我大老远地邀请你们来,不想让你们亏本。我敢说一句话,你们赚不了几个钱;如果市场有一点往下走,你们是要亏本的。”这一说大家恍然大悟,才觉得这是杨进益摆的一个鸿门宴,目的是要看看这金桔究竟值什么价。现在他知道底细了,所以就出来打圆场了,否则彼此都要翻脸。
确实如此,这一幕确实是杨进益精心策划的。为什么要邀请四个人而不是两个人呢?在他看来,如果是两个人就会相互压价,大不了最终一人拿一半金桔回去;可是如果是四个人,就会各怀鬼胎,这才会对自己有利。
后来,杨进益把这些金桔按照不同品级分别供应给这四位经销商的高、中、低端市场,每斤价格分别为20元、8元、4.5元、3.2元。他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而这四位经销商也各有所得,算是“摆平”了。
多少年来,每斤价格从来没有超过一元的金桔,居然卖出了如此高价,一时间轰动整个融安县,很快就有1000多家种植户要求加入杨进益的合作社。
可是,合作社规模太大也不行,所以杨进益指导他们自己成立合作社,他则在一旁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帮他们代销金桔。2010年,在杨进益的指导下该县成立了50多家金桔合作社。
有了如此大的体量,杨进益觉得把家乡的金桔全面推向全国的时机到了。他在合作社里成立了五个销售小组,把代销费用分摊给各小组,鼓励他们跑市场,扩大在全国的影响。
2012年,这些销售小组在全国六个省市打开了销路,全年销售金桔8000多吨;而他农资店的销售额也达到400万元,不仅在父亲面前证明了自己,而且在乡亲们面前兑现了自己的承诺。[1]
现在,融安县的金桔种植面积高达八万亩,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杨进益则掌握着全县一半的金桔资源,带动2000多农户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
1 《三千元起家,“败家子”变身致富带头人》,CCTV致富经栏目,2003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