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思路一变,遍地是金(1 / 1)

许多人觉得现在根本就没什么生意好做、没什么业好创,归根到底,这是习惯性思维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换个角度、变个思路,就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1987年,23岁的刘岩接过母亲去世后留下的一个水果摊,开始了在农贸市场卖水果的创业,营业面积只有可怜的1平方米。因为没有地方堆放货物,所以人只能整天站着。

虽说左邻右舍都是做同样的生意,但刘岩还是显得与众不同——别人是等客上门,她则是主动出击——她会跑到大连的所有高档酒店里去推销水果,做果盘用。不但人特别热情,而且价格还低。当时别人的西瓜每斤卖1角,她就卖8分,并且包熟。思路一变,她的年收入达到别人的十几倍。

1996年,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第22集是讲皇帝要吃荔浦芋头的故事。当时许多北方人根本不知道芋头是什么东西,可是刘岩看完电视后,就会直接跑到广西去采购荔浦芋头。就在大家想像着电视里说的荔浦芋头该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她已经从广西拉了一车荔浦芋头回到大连。电视台马上做跟进报道,“大连也有荔浦芋头卖了”,等于是给她做免费宣传。当时每斤的荔浦芋头完全成本是1.9元,她的心也不黑,只卖两元。不用说,一车荔浦芋头很快就卖完了,她净赚四万多元。

2000年,大连开了第一家国际性大超市,刘岩觉得这种销售方式以后肯定是方向,于是亲自找到这家超市,要求为对方配送水果、蔬菜,并且亲自站柜台,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而从此以后,大连每开一家大型超市,她都这样做,所以到2002年时就成了大连市最大的超市水果蔬菜供应商,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

2002年冬天长春开了一家大型超市。刘岩马上赶过去,准备利用这步棋打开东北市场。没想到,她遇到了难缠的竞争对手。超市进货讲招标,谁的价格低就进谁的。单打独斗,刘岩的实力最强,所以她有能力把价格降到最低。而长春当时有三家竞争对手,对方联合起来与她搞恶性竞争,结果谁卖得越多亏得也越多,一年下来对方亏了几百万,刘岩也赔了100多万元。

怎么办?这时候刘岩换了个思路,腾出手来考察竞争对手的进货渠道。2003年9月的一个晚上,刘岩遇到一位从密柚主产区福建平和来推销产品的种植大户姚海龙。双方只谈了十多分钟,刘岩第二天就给对方打了50万元预付款,要求他在七天之内收购200吨蜜柚包装好后运到长春。

当时的背景是,沃尔玛超市正在搞蜜柚促销,当地同行以低于成本价每斤二三毛的价格给超市供货,目的就是为了要搞垮刘岩。可是等到刘岩的这批货到了后,价格比他们的还要低两毛钱,一下子就把对方压垮了。双方彼此心里都明白,这样下去实在亏不起,因为仅此一项就要亏几十万。而正是这200吨蜜柚,彻底结束了这场恶性竞争,也让刘岩找到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从原产地进步、大批量进货。由于省去一切中间环节,刘岩不但打跑了竞争对手,而且净赚20多万,让对手心服口服。

所以从2003年末开始,刘岩便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与原产地农民打交道上。她与农民签订长期包销合同,垫付化肥、农药等费用,并且把收购品种扩大到桔子、香梨、脐橙、苹果等身上,同时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培训他们如何进行水果蔬菜标准化种植。

尤其是在水果销售方面,刘岩不愧为是从这里出身的,很有一套。以果农最头疼的尾期果为例,尾期果外表粗糙,没有卖相,储存期又短,所以从来就卖不出好价钱来;又因为是水果,所以必须抓紧卖,否则放在那里会烂掉。

从过去的经验看,如果好苹果每斤能卖三元,这些尾期果就只能卖到一元。可是,在别人眼里认为不值钱的尾期果,刘岩换个思路便成了宝贝,她给果农的价格还很公道。

这些尾期果进了超市后,其他苹果每斤卖四元多,刘岩就定价为3.18元。尾期果虽然长得不怎么样,可是由于成熟时间长,所以口感更甜。刘岩就抓住这一点不放,进行宣传,在超市里搞促销。结果是消费者高兴,超市高兴,果农高兴,刘岩也高兴,四方得益。现在,过去这种被当成残次品的尾期果刘岩每年能卖出去1000多吨,增加收入500多万。

回顾自己的创业奋斗史,刘岩不无自豪地说:“我看到的都是机会。我曾经告诫我的员工,我说我走的每一步,我脚下踩的都是黄金;我说你想指什么,我都认为有赚钱的机会。”

的确如此,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发现商机的敏锐眼光,她才会成为创造财富的传奇女子。2012年,刘岩在全国已拥有22个水果生产基地,十多万农民合作伙伴;在全国28个城市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成为全国600多家大型超市的水果蔬菜供应商;拥有员工1500多人,年销售额6.9亿元。[1]

1 《能看见遍地财富的女人》,CCTV致富经栏目,2012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