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商机(1 / 1)

农民创业从哪里开始起步容易成功呢?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二是瞄准有利商机。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商机的出现一要“碰运气”,二是需要你有一种敏锐的眼光,缺一不可。否则,再好的商机放在你面前也会被白白错过;而一旦被你抓住了,就会成为你走向创业成功的起点。

2006年5月,在甘肃电视台工作的刘慧彬突然提出辞职,说是要去甘肃的藏区农村养殖蕨麻猪(因为这种猪长期吃草原上特有的蕨麻草而得名)。消息既出,周围的人个个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他“病”了;妻子一气之下更是和他离了婚。

可是有谁知道,刘慧彬当记者多年,早就知道甘肃某地的蕨麻猪名声在外,可是外地的人基本上吃不到这种猪肉。因为那些藏民的历史传统是,养了蕨麻猪并不卖,都是供自己吃的。他觉得,如果一种东西轻易不肯卖给别人,里面就蕴藏着巨大商机。

接下来的问题是,刘慧彬到了藏区草原上后,虽然到处可以看到牦牛和牛羊,可就是见不到蕨麻猪。由于语言不通,他怕造成误会,所以不得不请牧民带着他一起去找蕨麻猪。

后来才知道,蕨麻猪长年生活在高海拔牧场,虽然叫猪,可是多少年来它一直是放牧饲养的,也就是说并不养在猪圈里。它的生长期缓慢,每年只会长30斤左右,已经濒临绝种,夏天更是只有在深山牧场里才能见到它,难怪刘慧彬四处找不到它了。

不用说,要想养蕨麻猪,刘慧彬必须首先从牧民手中收购蕨麻猪来进行育种。而在当地藏区,主导产业是养牛、养羊,养猪更多地是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来看待的,就像城里人养宠物一样,从古到今养蕨麻猪都是只供自己吃的。

2006年7月,刘慧彬几乎走遍了甘南州的草原,寻找蕨麻猪种源。可是,无论他出什么价格,牧民们就是不卖给他。没办法,刘慧彬只能“功夫在诗外”,先从和牧民交朋友开始。等到彼此关系熟稔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就这样,2006年9月,他在甘肃岷县投资七万元建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蕨麻猪保种场。随着纯种的蕨麻猪一天天增多,他的信心也越来越大。

可就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2006年9月的一天早上,刘慧彬和朋友拉了120多头种猪在运输中突然遇到一场暴雨,窗外什么都看不见。等到发现遇到了泥石流时便赶快逃命,而这些凝聚了刘慧彬和他父母所有积蓄的财产则全被淹了,总价值160多万。要想东山再起、重新去收购种猪,这时已经身无分文。

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回到兰州,卖掉自己结婚时的房子;同时又从做生意的姐姐那里借来70万元,收购了300多头蕨麻猪进行保种繁育。这些猪第二年就产了小猪。

这时候他做出一个疯狂的举措:把他用高价收购来的种猪、母猪以及繁殖的小猪,全都送给当地牧民饲养。

可是没想到,即使这样,这些牧民们也不买他的账,因为养这些蕨麻猪管理起来太麻烦。所以,刘慧彬又不得不开出更多的条件,承诺秋季以每斤活猪25元的价格回收。这下子牧民们高兴了,这说明他们几乎没有成本,就能得到可观的收益。令人想不通的只是,刘慧彬为什么要做这“赔本的买卖”呢?

这还不算,他接下来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在2008年通过贷款筹集400多万元,承包了90多万亩牧场免费给牧民们用。

而实际上,刘慧彬自始至终脑子都清醒得很。一方面,他要想迅速扩大蕨麻猪的养殖规模,就得有更多的牧民来放牧;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做,才会让牧民们无后顾之忧地去进行放牧。

换句话说就是,这样一来刘慧彬轻而易举地就拥有了大量的蕨麻猪,而且还不用自己饲养,不用雇人进行管理,更不存在上班考勤等问题。仅仅是到2010年,刘慧彬就发展了两万多牧民养殖了三万多只蕨麻猪,尽管他自己手里一头蕨麻猪也没有。

刘慧彬于2010年10月开始,集中把蕨麻猪运到兰州的酒楼里去进行销售。他想,只要我的猪肉品质好,就一定会打开市场。可是没想到,根本就没有人相信他这是真正的蕨麻猪——你说这是蕨麻猪就是蕨麻猪啦?他为此四处碰壁。

无奈之下,他不得不用电磁炉来白水煮肉做现场演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像大街上的哑巴卖菜刀,不会开口自吹自擂,那就拼命用力斩铁丝吧,用行动演示给别人看。

仅仅是到2012年,蕨麻猪就成为兰州当地高端市场上的一道特色菜,远方来客必定要点它。刘慧彬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蕨麻猪养殖户,年销售蕨麻猪两万多头,销售额4000多万元。[1]

1 《看不见猪的猪老大》,CCTV致富经栏目,201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