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能否走远、做大,与创业者当初是否具有“远大理想”有关,这与上一篇所说的“务实”(赚钱)是不矛盾的。
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眼睛看着远方才会骑得更稳;如果只盯着脚下,车子就必定会东倒西歪。
在浙江温州,渔民陈善平有一艘全球最大的海上加工船,体积比普通渔船要大十几倍。他专门向渔民收购两三元钱一斤的小鱼小虾,收购上来后,当即就在船上的大型烘干设备中加工。这边新鲜的进去,那边干货出来,时间只要27分钟,价值却顿时可以增值20倍。他的船上一共有三条这样的加工线,不但由此改写了我国的海上加工历史,而且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了后面。
陈善平平时很少公开露面,所以许多人只闻其名不识其人,把他当作“神秘人物”来看待。但他过去同样只是一位普通渔民,是雄伟韬略让他从普通走向伟大。
1985年的一天,28岁的陈善平在瑞安一个市场上卖鱼时,听说厦门有家公司要降价处理一批水产品,而这些品种正是温州市场上所缺的。于是,他连夜跑了八个地方,凑了40万元现金捆在身上赶赴厦门。对方一看很激动,双方一拍即合。陈善平分三批运回这270吨鱼,四天内就全部批了出去,净赚300多万元。从此,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卖鱼比捕鱼要来钱快。
但这样的好事毕竟可遇不可求。所以,陈善平马上想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老话,把钱投到一个名叫北麂岛的孤岛上。他要干什么呢?这就要牵出另一则传奇故事来了。
曾经有一年,陈善平在卖鱼的时候经历了一件奇怪的事。当时他向前来收购丁香鱼的日本商人提出的价格是每斤3块5,可是对方说,如果可以挑拣,他愿意出价4块5。当时每斤3块5的价钱已经很高了,可是对方居然要主动抬高价格,这让陈善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认为这背后一定有原因。
所以,做完这笔生意后,陈善平马上就坐飞机悄悄地去了日本,他一定要弄清楚这究竟是为什么。实地考察后他发现,原来丁香鱼在日本人眼里是理想的补钙食品,可以加工成上百种产品;一方面是日本每年有几万吨市场缺口,另一方面是我国当时几乎没有人愿意吃这种鱼,所以两者的价格差不多要相差20倍!
得到这一情报后,陈善平兴奋得简直要跳起来。他隐隐觉得自己后半生的命运就要发生改变了!
他四处打探商机,结果了解到日本有一家丁香鱼加工厂正准备转产,于是马上从刚刚赚到的300万元中拿出270万元买下了对方的全套设备,从厨房、卫生间到每一颗螺丝,全盘买下,然后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北麂岛。虽然当时的北麂岛很荒凉,没有水,没有路,也没有电,什么都没有,只有几百个原住民;但是他相信,只要有丰富的丁香鱼资源,所有付出终将会有回报。
丁香鱼俗称“离水烂”,意思是说,它只要离开水两个小时就会发生腐烂。每年四五月丁香鱼大量上市的时候,正是当地的梅雨季节,没有太阳晒,所以根本就卖不出去,只能当饲料,也就更谈不上值什么钱了。
而当陈善平的加工场1996年建成后,他就开始大张旗鼓地收购丁香鱼,并且还给全岛的人提供网具、工资和油费。不用说,这样一来几乎所有人都在给他捕捞丁香鱼了,这时候的陈善平就可以开足马力加工丁香鱼,最忙的时候他一连七天没睡觉。
当2000年第一批丁香鱼运到日本时,日本人感到很意外,因为这些丁香鱼完全符合日方的产品要求,他们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中国人生产的。为此,精明的日本人非得要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后,才肯与陈善平签订供销合同,价格高达每斤50多元。
为了减少在途、便于加工,2004年陈善平决定把加工厂从海岛搬到海上(船上)去。虽然这要有七八千万元的投入,并且从来没有人这样干过,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但他依然觉得可行。
2007年3月18日,“移动工厂”的下海极大地震动了水产大国日本。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一边收购一边加工了,既缩短了运输时间,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无论老板还是渔民都获益匪浅。在这其中,原本购买这样一条船上的设备投入至少要1亿多元,而现在陈善平完全通过自己建造,一下子就节省几千万元。
现在,陈善平每年都要在不同的海域进行收购和加工,春天在福建、浙江,夏天在黄海、渤海,秋天在辽宁,冬天又回到浙江,与沿海六省、数千只渔船、上万名渔民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凭此,他拥有了这个行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产品进入欧美和日本高端市场,每斤在日本超市能卖到70多元,是捕捞价格的20倍,比原来在岛上加工时升值了50%;而与他合作的那些渔民,收入也同样有了大幅度增长。[1]
看看,陈善平如果没有远大志向、只图得过且过,就不会连夜去厦门,也不会悄悄地去日本进行市场调研,当然也就不会有现在的陈善平了;最大的可能是,他和其他渔民一样在给“陈善平”打工。
1 《半小时增值20倍的幕后推手》,CCTV致富经栏目,201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