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成功需要有独到眼光(1 / 1)

任何人的创业成功都不会是偶然的;有些看似不经意间取得的成功,实际上包含着成功者独到的眼光在内。如果没有这种“先见之明”、快人一步,或许根本就不会有当初及后来的一切。

长江下游有一道名菜,即“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最近十多年来,刀鱼价格连年上涨,高峰期产量每天已不足30斤。2012年4月,三两重的刀鱼每条能卖到2000多元,约合每斤8800元。在江苏张家港,当时有一条长45.3厘米、重325克的长江“刀鱼王”竟然拍出了5.9万元的天价,相当于每克180元。

而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他就是杨根宏。其实,早在2008年10月他就已经开始关注起刀鱼来了。当别人纷纷抱怨刀鱼价格连年上涨时,他看到的却是机会。他想:既然刀鱼这么名贵,那我为什么不人工养殖、扩大产量、把它作为创业项目呢?当然,此前也不是没有人这样试过,但难度很大。而杨根宏为什么会动这个脑筋呢?这就要从他过去的经历说起了。

杨根宏从小就善于做生意。1982年他16岁时读初二,就组织了七个同学一起合伙做生意,课余时间去邻近城市常熟贩卖服装,短短一个星期就净赚30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哪。所以,他的生意头脑历来令人信服,但他又偏偏不走寻常路。

杨根宏1996年从扬州大学毕业后,在老家一家事业单位只上了五个月的安稳班,就坚决要求辞职,跟着建筑队去闯深圳。他一天干16个小时,什么活都干。半年后的一天,领导派他去买混凝土,结果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发现,混凝土的利润空间实在太大,约占40%。也就是说,一个立方300多元的混凝土可以净赚100多元。他想,如果造一幢大楼要用5万立方混凝土,那就能赚五六百万,这是多么大的一笔生意呀。环顾周围,到处都是建设中的高楼大厦,他一下子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他马上跳槽到一家混凝土生产企业。因为聪明能干,又是大学毕业,上任后23天就被提拔为生产队长,两个月后升至总经理助理。一年后他毅然提出辞职,公司用25万元的底薪加提成共60多万元的年薪挽留他,依然遭到了拒绝。因为他想自己创业。

2001年6月,他用东拼西凑的50万元启动资金,创建了一家混凝土生产企业,第一单就接到三万立方米的业务。

有一天,对方工地上无法施工,杨根宏运过去的12车混凝土不能派用场;而混凝土是不能存放的,这就意味着这些混凝土的命运只能是报废。在这紧要时刻,他毅然决定拉到对方以后需要铺设的路面上去,免费相赠。不就是两万多元钱吗?

他的这一举措令对方非常感激,最后依然把货款付给了他;不仅如此,还给他介绍了更多的生意。就这样,杨根宏当年就净赚230多万元,第二年的产值更是高达3900多万。2008年,杨根宏在深圳和江苏两地共有17家分公司,年产值超过三亿元。

就在这时候,他在家乡政府邀请其回乡考察投资环境时,一眼就看中了刀鱼这个水产养殖项目。

这可谓是迎难而上。甚至在许多人眼里,这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可是,杨根宏的性格决定了他要试一试。

2008年10月,他从国内聘请了一批刀鱼专家,对长江刀鱼进行人工驯化。当时的情况是,刀鱼的成活率很低,还不到万分之一;并且生长期长,一年只长一两多,三两重以上的成年鱼要长三年,其间随时可能有风险,弄得不好就会全部死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杨根宏投资1100多万元引进长江水,模拟刀鱼的自然生长环境;2010年3月,投入160万元买回八万尾长江刀鱼的幼苗;2011年又投入1600万元建设现代化养殖车间,终于把刀鱼的成活率提高了1000倍,提高到10%。

2012年时,杨根宏的现代化养殖场里已经养殖了15万尾刀鱼,以及鲥鱼、河豚、中华鲟等名贵鱼类种鱼共20多万尾。他已经攻克了这些名贵鱼类的繁育技术,开始繁育幼苗了,并且已经产生了上百万元的利润。如果人工繁育成功,他将会在一年内就收回4000多万元的所有前期投入。他对此充满信心。

就这样,杨根宏凭着独到的眼光,成功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刀鱼等名贵鱼种人工养殖中心。据保守估计,如果效益全部发挥出来的话,他的年产值将会达到四、五亿元。[1]

1 《创业狂人的财富传奇》,CCTV致富经栏目,2012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