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的成功秘诀很多,可是,首先确保自己能活下来是第一条。就像“股神”沃伦·巴菲特所说的那样,他的投资原则只有两条:“第一条,不要亏损;第二条,牢牢记住第一条。”
这就是说,即使是巴菲特也无法做到包赚不赔;任何投资和经营首先要确保能保住本金(不亏损),然后积小赢为大赢,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农民创业只有首先站稳脚跟,才能慢慢地向前走,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实现最终理想。
说得更通俗些就是:先不要去谈理想,也别顾着什么模式和技术先进不先进,先确保能够盈利、活下来再说,“有奶便是娘”。
放眼全球,当今许多知名企业最初都是这样走过来的,这没有什么难为情,更与“崇高”“不崇高”毫不沾边——创业,不就是为了赢利吗?难道还有谁想亏损的,这岂不是成了败家子!
以当今那些赫赫有名的科技巨头为例。诺基亚当年是造纸和做胶鞋的,三星是卖杂面和面条起家的,任天堂主要卖的是扑克牌,索尼是卖晶体管收音机的,夏普是卖机械铅笔的。[1]你千万不要嘲笑它们的过去,这叫“英雄不问出身”。不要看现在的农村人都想往城里跑,上溯三代,没几个是城里人。从小就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只有首先填饱了肚子,才有闲心坐下来好好地规划未来。
本章介绍的农民创业成功案例,无不证明了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这里先打岔来说说韩国的三星集团,因为最早这也是一家农民创业企业,它的成功之路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三星的创始人李秉喆是农民的儿子,创业时可谓白手起家。26岁的他在父亲帮助下,和几个朋友合伙,于1936年在家乡附近的马山创办了一家名叫“协同精米所”的粮食加工厂。每人出资一万元,剩下的资金缺口就向银行贷款。没有机器,就从日本购进。由于经验不足,加工厂办起来后的第一年是亏的。这时候李秉喆马上改变策略先求活命,第二年就有了五万元盈利。
当时日本正准备全面侵略中国,所以政府冻结了所有的银行资金。无奈之下,李秉喆不得不卖掉所有土地连同粮食加工厂偿还银行债务。也就是说,这时候的他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为了寻找商机,李秉喆几乎走遍整个朝鲜半岛和大半个中国。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投资三万元,于1938年3月1日成立了“三星商会”,专门向我国东北地区出口农产品如果品、蔬菜、干鱼等。不久,他又创办了自己的面粉厂和制糖厂,业务链也从销售扩大到生产领域,但他始终奉行稳扎稳打的原则,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进入消费电子市场。
发展到现在,三星集团2013年的净销售额已达2688亿美元,净收入262亿美元,员工总数4250万人,资产总值4702亿美元,成为全球著名的跨国企业。[2]而这一切,都是在李秉喆当初稳扎稳打、第一桶金便赚到五万元基础上起家的。
1 《盘点十大巨头初始业务:诺基亚造纸、三星卖百货》,腾讯科技,2011年8月10日。
2 数据摘自三星集团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