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生意越大越关心政治(1 / 1)

有人总结说,“小老板最关心赚钱,大老板更关心政治。”并且,生意越大的老板越关心政治。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关心而不是参与。对于农民创业者来说,既要关心政治,又要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度比较难把握,所以要讲究技巧才行。

2013年胡润财富排行榜中国首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认为,外面尤其是国外对中国民营企业有一种偏见,认为它们一定和政府走得很近,这与事实不符;恰恰相反,在中国,凡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都不是靠“走人脉”发展的,都是靠“走市场”,如万达、万科、联想、淘宝等。他的体会是:做企业“不能跟政府官员勾搭得太紧,不要把个人利益和公司发展挂在一起。”[1]

提起民营老板最关心什么,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常委、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郑卓辉最有发言权。他不但自己是一位身家数亿的生意人,而且还是高度关注民营企业老板的代言人。

赚钱越多越关心国家大事

针对有人认为生意人只想赚钱的说法,郑卓辉深有体会地说:这要分三步来讲。

第一步,是刚刚创业做老板、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的小老板,也就是从没钱到赚钱到赚到2000万这个阶段。这时候的“小老板”最关注的的确是赚钱,多赚、快赚;

第二步,从2000万赚到1亿元。这时候的“中老板”思想上就会有所变化,他们不但关注赚钱,而且还关注社会效益;

第三步,从一亿元赚到数亿元、数十亿元。这时候的“大老板”更关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郑卓辉坦言自己属于第三步,这时候的老板会深感自己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举例说,自己一个人就订了17份报纸,每天要看两个半小时。每当有新政策出台,民营企业老板们都会把报上的消息重点、反复地看。因为他的身家财产都押在这里了,你说他关不关心哪?还有,民营企业老板参政议政的热情很高。他自己当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年年都写议案,例如修改宪法保护私营企业、西部大开发、信用制度、推进以德治国等。

在大老板中,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不是少数是多数。而且,越是大老板他们之中爱国的就越多,并不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是“有了小钱花天酒地、赚了大钱移民海外”,这不符合事实。

民营企业纷纷告别“家天下”

多年来政府大力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而令人称奇的是,一大批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早就走在了国有企业前面,纷纷告别了“家天下”。

这些老板从关心政治中发觉,国家为什么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呢,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消除“一股独大”现象;而自己虽然是民营企业,可是在其中同样存在着相同的弊端,需要进行改革。于是,这些民营企业也学着抛弃自己的“一股独大”,从而改造成彻底的社会公众企业。

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止”,这说明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对于民营企业老板来说,企业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当然自己疼,所以“人”的因素会发挥得最好。

可以这样说,不管是什么所有制企业,谁要是在“人”上栽了跟头,例如搞家族式管理,谁就必败无疑。

郑卓辉认为,家族式管理这东西在西方国家也有,可是人家成功了,在我们国内就不行。在他看来,只要你搞家族式管理,企业肯定长不大,只能是“盆景”。[2]

例如,在江西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百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在经营管理上搞“家族化”。重知识、重技术、重人才,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

某高科技企业年产值超过一亿元,可是董事长的亲戚却没有一个在企业担任要职。包括公司CEO和高层白领在内的管理人员,全部是从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的知识精英。

另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董事长出手更为果断,他把创业时担任企业要职的亲戚全部“解聘”,虚位以待。

在江西南康市的民营企业中,以前七成以上民营企业都是实行的家族化管理:老子大老板、儿子是厂长、老婆是会计、女儿是厂办主任、媳妇则担任保管或工会主席,现在彻底变样了。

国有企业反而喜欢搞家族化

现在,家族化管理方式的落后性越来越受到民营企业重视,相反,却受到国有企业青睐——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招聘中明目张胆地出现家族化倾向。

例如,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近亲繁殖”现象一片兴旺发达:两代、三代、裙带、连带关系形成的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一个家族十多人甚至几十人在一个企业工作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说到底,这还是人的问题——最该发挥好的因素反而发挥得最差,归根到底这是国有企业,搞垮了谁都不负责任。这种个人说了算的决策体制,把老板推到了万丈深渊的边缘。所以,“企”字下面还有一个“止”字,必须有制约才行。

人的因素发挥好了,企业才能创造出腾飞的奇迹。就像中国首富刘永好所说:他最早做饲料时,一年赚两个亿需要七八千人;后来做房地产,一年赚两个亿需要七八十人;现在做金融,一年赚两个亿只需要七八个人,[3]人的作用真是发挥到了极致。

老板关心不关心政治,不是听他嘴上说说的,而是可以从他的企业制度、用人制度等方面看出来。

1 沈玮青:《王健林:万达与薄熙来案无关,不和官员走太近》,载《新京报》,2013年9月12日。

2 李宜航:《老板心事细话你知》,载《羊城晚报》,2002年5月5日。

3 刘永好:《在做房地产方面我是“小弟弟”》,四川在线,2002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