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提高自己,补充能量(1 / 1)

老板是企业领头人,注重给员工充电是重要的,但仅仅是这样又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提高自己、补充能量,才会熟悉新的游戏规则、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一种俗称“老板MBA教育”的全新课程开始在全国受到热烈追捧,现在已蔚然成风。

“小算盘”难以驾驭“大市场”

越来越多的老板认识到,要让企业上台阶,不注重观念更新是越来越不行了。而这种观念更新并不是一般翻翻书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有机会进行系统学习,一定会获益非浅。

老板学员走进课堂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原来的知识不够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一定规模资产的民营企业老板中仍然有不少是低学历者,从发家致富到成就一定的事业,有些是靠苦干、有些是靠改革开放初期的“双轨制”、有些是靠钻法律制度的漏洞完成原始积累的。随着市场竞争手段的日趋规范,原来的思维模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了,光凭几份精明的“小算盘”,越来越难驾驭扩大了的产业。因此,更新知识就成为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正在培养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这也使得老板们觉察到了潜在危机。重庆一家农民企业近年来一直处于快速增长中,其决策层几年前便要求所有中层管理人员要去高等院校回炉,提高应变能力。另一家企业则拨出40多万元资金聘请专家学者,对几十名新进大学生进行培训。

还有一点重要原因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充电,可以不断熟悉新的游戏规则,提高企业竞争力。

老板们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

十多年前,在珠江三角洲已经拥有三家小工厂、家资百万的年轻老板张石洋,就在利用每个周末飞到北京去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营销技巧了,以便能为今后的事业做得更大打好基础。据说在全国各地,每到周末都会出现三五成群的企业老板搭乘飞机去上课、听讲座、充电的情形,他们像候鸟一样地飞来飞去。

有人在总结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时说,史玉柱连“流动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这样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都不懂,居然会把所有流动资金都投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去,所以史玉柱的失败是必然的。

无独有偶。沈阳飞龙集团的姜伟在北京拍卖“热毒平”的时候也有记者问他:“有人总结沈阳飞龙失败的原因,说是因为你不懂‘产品的生命周期’,一个延生护宝口服液一卖十年都不换,旧的产品生命周期到了、新的产品又接不上来,所以,你的失败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你怎么看?”姜伟听了之后默默无语,然后是一声叹息。

应该说,史玉柱和姜伟都是民营企业老板中的佼佼者,连他们也不懂得这样的经济常识,可见不懂得“流动资金不能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不懂得“产品生命周期”的老板并不在少数。

有些老板虽然以前也读过大学、拥有高等教育文凭,但因为他们读书的时候我国还没有实行市场经济,知识结构明显老化,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营要求了,亟待知识更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于晶华对此最有体会。作为长春一家民营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于晶华平时业务非常繁忙,但这并不影响他每个周六、周日准时前往聆听MBA研修课程,与一帮老板级同学们商讨商业案例、设计企业发展蓝图。12门课程学完后,于晶华明显感到“思路开阔了,能够跳出以前的眼界去考虑企业长远大计了。”

由于参加这种研修班的多数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以,这种校友网络中的巨大价值绝对不可小看。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比书上的知识收获更大,因为它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不仅如此,校友之间相互的思想碰撞还往往会促成更大的生意合作。

实际上,我国加入WTO以来感受到竞争压力的又何止是民营企业、农民企业老板呢?渴望掌握更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实际上大有人在。[1]

党校成为企业老板加油站

在这种求知若渴的心态指引下,上海市28位民营企业老板在上海市民营企业协会组织下,早在2001年11月就飞赴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央党校短期研修班学习了。

中央党校历来是培养中高级干部的摇篮,而那次坐在教室里的却是100多位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民营企业老板。选择在我国加入WTO的第二天开课,其象征意义十分明确,就是要解决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增强民营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问题。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经营指导部副部长翁其才十分肯定地说:“这是中央党校大门第一次真正向民营企业家开放。以前,党校办个私企业性质的培训班总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这一次则是名正言顺地、大张旗鼓地、正儿八经地、非常规范地办班儿。”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李兴山教授当时已经在中央党校执教十多年了,类似的课程已经讲过多遍,但站在这里主讲关于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还是显得多少有些陌生和兴奋。

李兴山在课堂上举例说:“我认识一位浙江的民营企业家有几个亿家产,但是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在这位企业家的通讯录上画满了符号,画个盒子枪代表公安局长,画个长枪就代表派出所所长。”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现在的民营企业早就完成原始积累,老板们光靠胆量打拼已经很难应对企业再发展面临的困境,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打开局面。[2]

缺什么补什么

就像缺钙的人需要补钙、缺铁的人需要补铁一样,老板们补课充电的针对性非常强,这也是最实用的选择。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老板们最热衷的科目中,企业管理以97.5%高居榜首,市场营销(63.4%)、法律法规(51.8%)、财务管理(35.1%)、金融投资(28.9%)等都是重中之重。北京大学“企业家特训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管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资本运营、企业家学等,几乎和现在绝大多数MBA的课程相近。

相对于国有企业老板而言,民营企业老板更加热衷于学习,原因之一是最近3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淘汰率过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所作的《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我国民营企业能够生存下来的只占总数的20%至30%,过去像傻子瓜子、三株药业、沈阳飞龙、巨人集团这样曾经辉煌一时的民营企业都从“明星”变成了“流星”,更多的是以反面教材出现在教科书中。

他们中的第一代老板主要是靠胆子、第二代主要靠路子、第三代主要靠票子、第四代主要靠脑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许多人感到“脑子”也不够用了,“充电”是唯一途径。有的甚至还不满足于短暂的充电,而是一鼓作气完成了系统学习。年过半百的山东华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苏寿堂,从一个山村维修站起家的农民企业家,就是通过持续的充电学习拿到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头衔的。[3]

光靠读书是“读”不出老板来的

以上的老板在职培训和单纯的从学校到学校读书相比,有太多的不同。老板学员一般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方面强化了授课效果,另一方面也对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中绝大多数人并不是来“混文凭”的,而是特别注重所学知识的有效性,这一点与从学校到学校的MBA相比有太多的不同,因为后者需要以文凭立身。

正是这样的错位,使得许多MBA毕业生难以适应产权关系日益明晰的现代企业,也由此产生了很大的误区。

不少MBA学员一进校就觉得自己上了一个专门培养总裁的班级,口气大得很,以为自己读了MBA天生就是老板的料。殊不知,作为培养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教育,MBA主要培养市场化的企业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而职业经理人并不是老板,只是老板用市场化手段聘来的、具备专业管理技能的高级打工者。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真正的企业家不是政府任命的,也不是读了MBA走出校门就能“自动生成”的,而是在市场经济风雨中磨砺出来的。例如在日本,不管MBA还是博士,到了企业后都要一律从基层干起,如果你要跳槽,过去的经历通通不算。但是我们的MBA心比天高,刚一工作就至少要做总裁助理,一年后就要做副总裁,一不如意就提出要跳槽,这又怎么可能呢?当然,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很多,多数MBA已经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了,为什么?事实证明,有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磨练大不一样。

1 《老板自救:消灭老板时代的老板“充电”运动》,载《科学投资》,2001年7月27日。

2 王宏:《赶乘入世快车,百名民企老板踏进中央党校大门》,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11月26日。

3 《老板自救:消灭老板时代的老板“充电”运动》,载《科学投资》,2001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