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做过才知不后悔(1 / 1)

在谈到机遇时,有些人总喜欢坐而论道,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实践。就好比游泳,如果你一直不下水,只是在那里讨论技巧,就只能是隔靴搔痒。哪怕是白手起家,只有做过才不会后悔。

具体到农民创业上来,一有创业念头马上就要去做,在实践中出真知。柴芳幽的创业经历或许就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不甘平庸而辞职

1984年,医药中专毕业的柴芳幽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医药公司工作,月工资52元,超过许多老师傅,让人十分羡慕。和其他同学一样,柴芳幽本来也以为自己会在这里干上一辈子的,可是一件事情触动了他,使他改变了人生轨迹。

那是一位在公司已经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傅退休了,退休金是工资的80%,40多元。柴芳幽想:难道我也要像这位老师傅一样在这里呆上一辈子,然后每月拿这40多元?

1986年,柴芳幽在一片反对声中离职了。他当然知道自己离开了国营单位意味着什么,所以一边刻苦学习电脑知识,一边和几个朋友在中关村干起了电脑销售。当时他的父亲正在深圳进行电脑相关课题研究,在进货方面可以帮他不少忙。

可是越学他越觉得电脑的学问实在太深了,自己半路出家在这方面很难有突破。在电脑公司踏踏实实地干了一年后,他就告别了这个领域。

而这时候,社会的锻炼已经使得柴芳幽翅膀硬了,当他再次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时,心中不免多了几分踏实感。结合自己以前的医药老本行,又专门学过一段时间的工商管理,还有一年的电脑公司经历,他觉得自己创业的时候该到了。

于是,他准备开一家药店。当时的《药政法》规定,医药生产企业一定要是国有制,而医药批发企业可以是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医药零售企业只有经营条件、场地、专业人数方面的规定,并没有所有制限制。心里有了底,并且深知国营药店的劣势,创业的蓝图在柴芳幽心中越来越清晰了。

为了符合经营场所的规定,他花15000元租了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然后去申请执照。可是没想到,由于当时并没有开办个体药店的先例,主管部门感到很为难,一年多过去了,执照还是批不下来。药店还没开张,就已经花去两万多元,于是他只好再次向人借款。

直到1988年8月,北京市第一家民营药店芳雪药店终于开张了,可是第一天的营业额却只有0.38元!原来,这是一位过路游客买了10片去痛片,临走时还扔下一句话:“政府怎么能让个体开药店,简直是拿人民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俗话说,“除了劫道的,就是卖药的”,卖药确实容易乘人之危。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竞争的不规范、群众对个体经济的不认可,都是他始料不及的。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在这半年中由于外面买不到体温计,所以柴芳幽通过同学搞到了几箱体温计(每箱1440支),只好以销售体温计来赢得顾客。就这样,顾客们从体温计开始认识了柴芳幽、认识了芳雪药店。

药店开张时只有50多个品种,店员只有柴芳幽和他母亲两个人。后来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开放,药店的经营品种也慢慢地超过了3000种,经营项目中又增加了中草药。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到1993年时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

如果不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药店走上了正规,这时候的柴芳幽从实践中体会到,原来的商店地理位置并不算好,所以后来专门挑选了地理位置好、房屋租金也贵的店面,每月房租就要三万元。这对刚刚取得收支平衡的柴芳幽来说,经营风险显而易见。

为此他独自一个人跑到香山去呆了两天苦苦思索,然后又连续一个星期在要租的店面前考察人流量,最后是决定“上”。

当时正在播放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阿信在开店时说过的一句“如果不行,就再回去洗衣服,没什么大不了的”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从此以后,他又一鼓作气在公交车站边上开了四家药店。事业终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企业终于走上正规

规模大了,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而经营走上了正规,也使得他有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完善。其核心是对顾客实行微笑服务。

针对药品经营的特点,这种“微笑”不是挂在营业员的脸上、而是要力求出现在服药以后的顾客脸上。为此,不但要求营业员具有丰富的医药知识,而且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成了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在经营思路上,柴芳幽原来的想法是把规模做大后再开连锁店,但是由于受所有制的限制,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虽然当时也考虑过是不是通过戴顶“红帽子”来创造一些便利条件,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些想法。因为自己创业的店只能属于自己,他相信以后的外部经营环境会越来越好。

柴芳幽现在担任北京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副会长,回顾自己的创业历史,他说:“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有行动就有希望。”[1]说得多好啊!

1 张丽:《山路弯弯通向顶峰》,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