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独特个性机会更多(1 / 1)

创业机遇与人的性格有关。一个人如果具有独特个性,那么在认识和把握机遇方面也会有其特殊性。甚至可以说,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所遇到的机会更多,因为他们的视角与众不同。

那么,什么是个性呢?说穿了,个性就是一项生物区别于另一项生物的独特之处。看看你的周围,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必然会更具个人魅力,也会活得更潇洒。当然谁都希望能活得潇洒,而创业一族在这方面有很多可取之处。

成功并不影响个人发展

1984年就做个体服装生意的李桓峰,也许在别人的想象中一定会“金钱味”十足;然而,他的爱好决定了他更像个艺术家。

有着绘画特长的李桓峰曾经梦想当一名画家。可是因为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辞掉在美术工艺厂每月几十元工资的工作,在南宁市西关路摆起了第一个服装摊点。

做这样的小老板在当时是一件“丢人”的事,他父母为了阻止他当老板还“老泪纵横”了好几回。可是,几年“打拼”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做生意的感觉。

然而,过了父母关却难过岳父母关,虽然这种关系还是“准”字号的。他初恋女友的母亲愤愤地对他说:“你们个体户除了赚钱还会什么?”当然,这样的初恋最后夭折了。

痛定思痛,他下定决心要利用业余时间重塑“艺术之身”,提高自身品位。由于在经营之余无法利用整段时间来构思绘画,所以李桓峰从1989年开始改学唱歌。他当时只有一个心念,就是要向别人证明个体户并不是世俗眼中没文化、没素质的代名词!在接下来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桓峰花费数万元用在学习唱歌上,先后到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剧团等单位拜师学艺,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艺术书籍。进货途中他悄悄地练气,守摊卖衣服时他也吆喝练嗓子……有时候为了唱歌,他甚至会干脆放弃一些挣大钱的好机会。

后来,李桓峰成了广西歌舞团合唱团的一名成员,成为南宁市个体协会中的著名“歌手”。2000年他参加广西电台举办的全区卡拉OK大赛时,还获得过全区三等奖、南宁市一等奖。[1]

性格决定命运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像李桓峰这样具有个人特长的创业者并不少见。不同的个人经历和独特个性,决定了他们创业之路有着不同轨迹。下面再举一个农村的例子。

有这样两位高中同学甲和乙,平时在学校读书时就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参加工作后,这决定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甲乙两位同学都生活在农村,都在县城住校读书,每天早晚都有自习课。由于各位任课老师都强烈要求学生在自习课上学习自己所教的科目,所以,每一堂自习课总会有好几个老师在教室外面转悠,“你方唱罢我登场”,用眼神来巡视学生的自学。

而同学们呢,当然也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意。很多人为了讨好至少是不得罪老师,总是看到哪科老师来就拿起哪本书,以至于桌面上堆放着各科书本“以备不测”。一听到某位老师的脚步声,乖巧的学生马上就会换了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装模作样地看。

甲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位。虽然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赞许,可到头来哪一门科目都没学好。乙同学则我行我素,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学习,从而遭到老师无数次白眼谴责,可是他却依然故我。

大学毕业以后,甲同学进了一家国家机关,和大多数公务员一样,牢记“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教诲,对领导维维诺诺,对工作得过且过,十年过去后,终于熬成一个“副科级”。谈起事业来就矮人三分,因为实在乏善可陈。

同样,乙同学大学毕业后也进了一家政府机关,可是我行我素的性格仍然没改,平时在工作中对自己的份内职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甚至有些刻薄。即使是领导从他桌子上拿走一份材料,只要没与他打招呼,他也会横竖埋怨,全然不顾领导的面子。生活上不拘小节,上班时匆匆地来,下班时匆匆就走,丝毫也没有和同事到哪里去喝酒打牌之意。即使是平时在办公室里喝水,也是只顾给自己倒水,从来没想到顺便也给领导的茶杯里续些水。做事情这样不够“圆滑”,大家心底里都说他的前途不够“远大”。

有一次,他的部门领导在审核一份材料时改错了一个数,闹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纰漏。而这个部门领导正好是公认的未来的局长候选人。部门领导找到经手这张报表的乙,希望他能够做“替死鬼”主动承担责任,日后的好处嘛,自然就不用多说了。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样的要求真是天经地义,甚至还求之不得。然而,这却遭到了乙的拒绝:“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是无法成就大事的!”

就像大家预料的一样,被人骂了一通“这个傻子”以后,没过多久乙就离开了这个集体。然而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乙在人才市场被一家跨国集团公司看中。

乙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秉承了这份执着和独特个性,他被外国老板连连称赞,两年后就成了那个集团在中国的首席代表,成了真正的企业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大事者从来就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反潮流”精神,不安心于得过且过和苟且偷生。

同样的道理,在许许多多老板中,具有独立独行性格的绝不在少数。正是由于他们的性格与众不同,“不合时宜”,才使得他们抓住了机会、造就了他们成功的人生。

1 《“当年第一今何在”系列:服装老板像个艺术家》,载《南国早报》,2001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