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在寻找创业机遇时,特别强调一条原则,那就是要“稳字开头,利字当先。”说穿了就是,一要稳,二要能赚钱。
道理很简单,对于小本经营来说,如果能赚钱,无论赚多赚少你总是赚的,都是能接受的;可是如果一旦亏损,你可不一定亏得起。不但要蒙受经济损失,引发家庭矛盾,从此一蹶不振;而且很可能会坏了以后的心态,导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这里的稳,并不是说完全摒弃投资风险。因为完全没有风险的创业是根本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要把投资风险控制在你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不用说,这种承受能力每个人各不相同。
数字表明,2013年第二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44.17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27万元,是十年前的三倍。储蓄率(居民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52%,这是全球大国经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1]
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居民只好把钱存在银行里;二是人们对未来前景感到担忧,不敢消费。换句话说就是,大多数人不敢承受未来的风险。
也就是说,如果你完全没有或基本没有风险承受能力,那还是选择银行储蓄、记账式国债、保本式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定期定投投资基金等理财产品为好。它们的收益相对稳定,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只有当你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面才会变得无比广阔。除了股票、黄金、藏品、期货投资外,自主创业当然就在可选范围之内。
事实上,上述居民储蓄主要是中低阶层用于准备未来小孩上学、老人看病、购房之需的;真正的创业者不会有谁去存银行定期储蓄,这在道理上解释不通。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兼顾“稳字开头、利字当先”呢?这实际上就涉及到如何兼顾风险和收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了。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经济条件很一般,可是对财富的追求又很迫切,人人希望能选择到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方式和品种。而这时候最要紧的是投资多元化,希望能同时实现本金安全和可能收益的最大化。换句话说就是,希望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为了能说明问题,这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果你手上有历年来的积蓄20万元,那么,可用其中的75%即15万元,用于收益率虽然不高、但安全性较强的投资渠道,期望值是一年能赚5万元(收益率5÷15=33.3%);另外25%即5万元,用于风险相对较大、收益率当然也可能会较高的投资渠道,期望值是一年能赚个10万元(收益率10÷5=200%)。
前面的15万元由于投资风险不大,年末这五万元基本上是能够赚回来的;关键是后面风险较大的五万元投资,最坏的可能是血本无归,就是一分钱也拿不到。这样,从最坏的角度看,年末你也就只能保本了,但这时候手上仍然有20万元;如果项目成功,当年的盈利就是15万元,这样全年的收益率就会高达75%,年末你手中就有35万元资金了。
相反,如果把这20万元全部孤注一掷,无论用于什么,这风险都有点太大,一般人承受不了——这可是你全家几年来的全部积蓄呀!
1 莫开伟:《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之痒、百姓之痛》,证券时报网,2013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