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契机从哪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细节中。发现细节、抓住并弥补细节漏洞,一个巨大的市场就可能呈现在你面前,从而成为你走上创业之路的基石。换句话说就是,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细微之处,也是创业的一项基本功。
平凡中见伟大
俗话说,“平凡之中见伟大”。如果没有切身感受,对这句话的体味就不会太深。而当你真正体会到这其中的内涵时,可能就离“伟大”不远了。
一位美国青年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他每天的任务就是双眼瞪着机器看:当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到旋转台位置时,就会有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一项工序就这样完成了。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注视着这个旋转台,单调而乏味。说句不好听的话,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不是傻瓜就都能胜任。
如果他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终究只是个碌碌无为的“小工人”而至“老工人”,遇到经济萧条还免不了要失业。如果不出差错,或许最多能弄个“平均奖”,基本上不会与“先进工作者”结缘,因为他的工作实在缺乏技术含量了。
然而,这位青年平时就特别喜欢琢磨。他反复观察旋转台的工作状况,最终发现,罐子每旋转一次,焊接剂便会自动滴落39滴,然后这项焊接工作便宣告结束了。他想,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呢?例如,如果将焊接剂减少这么一两滴会不会影响原来的质量呢?
经过一番研究,他终于发明出了“37滴型”焊接机。但是很快发现,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导致漏油。他没有灰心,接着又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这次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公司的高度评价,不久就真的生产出了这种焊接机,推出了全新的焊接方式。
虽然这一改进只是节省了一滴焊接剂,可就是这“一滴”能给公司每年降低五亿美元的成本。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制油业95%实权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改良焊接机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人生轨迹,也使得他在以后成为大老板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创业者是否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细微之处,是判断他是否具有过人之处的标准之一。这种“过人之处”能够比别人更早预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便及时调整策略、迎接挑战。
早在2001年6月,我国第一位博士镇长、时任广东顺德市容桂镇委书记的邓伟根,就在中国首届民营企业(顺德)总裁特训营上预言:“今后几年将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民营企业被淘汰;有的民营企业能活五年,但有的寿命可能更短;社会财富只是阶段性地掌握在你手中,民营企业应时刻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危机感”,[1]一席话听得这些老板们坐立不安。此后一周的讨论及近十位著名企业首脑的讲演,通通都是围绕民营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展开的。现在十多年过去了,预言完全得到了证实。
有什么办法来预防这一点呢?这就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了。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需要有自己的品位,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需要有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立身之本。正如大家能想到的那样,许多创业者感觉企业文化是最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的话题。
对此,科龙总裁徐铁峰是这样认为的:企业文化虽然并不直接解决企业赚不赚钱的问题,但是它却可以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说,企业的发展五年靠的是机遇、十年靠的是领导、15年靠的是结构、20至30年靠的是文化。
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而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先进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所谓以人为本,在这里就是要求创业者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任何一家企业,它可以模仿别人的技术、引进管理模式,但唯有企业文化只能产生于企业内部,要靠自己创建和积累。
而所有这一切,都与老板是否善于发现细节、塑造细节分不开。如果你对所有东西都大而化之、视而不见,当然就不善于发现企业运营中业已存在的问题,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不会塑造企业文化了,而这对创业的成功是不利的。
怎样自我锻炼
有人会说,我既想创业,却又很“粗心”,该怎么办?很简单,锻炼呗。甚至可以说,对于每一个有志于自我创业的人来说,平时都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加以锻炼,活到老、学到老。
道理很简单,创业成功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核心竞争力,尤其是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预测未来的能力。创业者要想自己将来不被别人吃掉,甚至还要去吃掉人家、谋求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板必须具有敏锐的眼光。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及早纠正问题、摆正企业发展航线。
但众所周知,“细心”和“粗心”和每个人的性格有关,又怎么锻炼呢?实际上,农民创业者不外乎两种类型:有过打工经历的,还没有打工经历的。
想当初,这位全球第一位亿万富翁洛克菲勒也是在打工时发明“38滴型”焊接机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做老板必须完成一定的原始积累才行,这种原始积累包括资金和工作经验两部分。相对来说,经验往往比资金更重要。
工作经验又从哪里来?这就牵涉到打工生涯了。对于没有打工经历的人来说,最好是先到正规大企业去经受两三年的实践工作积累,一步步从最基层做起,不要看重薪酬。等到技能、经验等方面“翅膀都硬了”再出来单飞,这时候的创业会更顺手。
对于现在已经在打工的人来说,道理就更简单了。首先是要安心工作,专心致志地学一个专长、在理论上打好基础。如果有条件,去找一个好些的企业蛰伏一两年,等该学的都学到了、资金也攒了个七八成、社会关系也建立了一大把,嘿嘿,这时候你跳出来自立门户就具备了相应基础,这种创业不成功才怪呐!
1 刘慰瑶:《民企老板聚顺德:五年死大半,民企怎么办》,载《南方日报》,2001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