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并非都要大投资(1 / 1)

农民创业要有资金投入,毫无疑问,这是衡量是否适宜创业的条件之一。但这里要说的有两点:一是有投入并非一定要大投入,所谓“看菜吃饭”,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就行;二是这种投入也并不是完全看你有多少手持现金,还包括你能够调度到多少资金(借贷),以及可以动用的物资(物资也是钱)。

更极端的是,有些创业只要投入极少的资金,甚至不需店面或办公室。尤其是对于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创业完全可以从“我”一个人开始做起。等到自己慢慢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再继续扩大规模和业务量,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创业方式。

不需要大投资的创业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自由人

自由人的概念包括兼职、Freelance(自由职业)、SOHO(工作室,意思是在家里工作的小额创业者)。

根据自由人的工作范畴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创作(音乐、摄影、电影等);

信息科技(互联网、软件开发、网站设计等);

写作(新闻稿、书稿、商业稿等);

翻译(法律文书、产品目录等);

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市场调查(顾问);

专业服务(地摊、沿街叫卖、网店、手工制作等)。

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样的创业规模不大,但同样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内容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定位、针对的顾客对象以及预计第一年的收入和支出金额;同时,最少要预备一年的支出金额,以防在创业失败时不至于陷入困境。

关键是一技之长

创业项目的资金投入规模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其中之一是看创业者是不是有一技之长。换句话说是,如果你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从事创业项目,或者技术入股后变成钱,从而减少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

这里说一个相对特殊的例子。鲁迅先生是妇孺皆知的文化巨人,其实,他同样可以看作是我们今天个人创业的好榜样。

鲁迅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当时的中国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科技远远不如现在发达。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文化大师层出不穷。为什么?《文汇报》的一则消息给我们揭示了其中的答案。

据2000年1月4日《文汇报》报道:“鲁迅前期(北京时期)是以公务员职业为主,14年的收入相当于今164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9千多元;中间(厦门、广州时期)一年专任大学教授,年收入相当于今17万5千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1万4千多元;后期(上海时期)完全是自由撰稿人身份,9年收入相当于今210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5万元以上。”

也就是说,鲁迅从32岁开始到56岁逝世的24年中,总收入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374万元,9年自由撰稿人时期的收入210万元,比当公务员的14年还要多46万元;月收入是当公务员时候的5倍多。顺便一提的是,鲁迅的收入在当时并不是最高的。

而据作家陈明远的研究,鲁迅在当自由撰稿人期间的收入相当于1995年的每月2万元、2009年时的每月4万元,不但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而且足可确保他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1]

要知道,鲁迅并不是一个“老实听话”的顺民文人,而且始终与政府作对。他这样一个体制外的思想者,甚至涉嫌体制外的行动者,几次遭到政府通缉,以至于后来不得不用了80多个笔名,但所有这些都并不妨碍他成为“百万富翁”。这就再次证明,经济自由制度并不反对人们卖文为生——哪怕政治上再严,只要经济上有活路,文化大师便会踊跃出现。

这里也容易看出,鲁迅后期所从事的完全是一个自由人的工作,一种成本极低的个人创业,只是他不能算是农民而已。

1 陈明远:《为文化名人算经济账:鲁迅时代何以为生》,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