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这句话说,成功的创业者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由此我们可以先总结出这些必备素质有哪些,然后用以对照个人看他是否适合创业、衡量创业成功的把握有多大。
总体来看,创业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主要有:
懂得成功必须具备决心和野心
创业者是否具有自主创业的决心和野心非常重要。对,就是决心,而不是首先强调环境什么的外部因素。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坚决不肯从事某项工作,那么任何外部因素都是徒劳的。
至于说野心,这个词语有些中用不中听。因为平时只要一提到野心大家都会觉得反感,但如果创业者根本没有通过创业取得成功的企图,要想取得事业成功就真的会非常难。
懂得把金点子发扬光大
每个人都有金点子,可金点子是什么?是黄金。如果金点子仅仅停留在“点子阶段”,充其量不过是纸上谈兵。只有把它发扬光大并投入商业运作,这样的点子才能真正身价百倍。
富豪们之所以能成为富豪,就在于他们敢于把好的点子及时利用起来。虽然他们可能不是这个创意的发明者,甚至连发现者也谈不上,但他们会利用适当的时机把点子变成财富。
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就是有力的证明。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靠电脑操作系统DOS发迹的,但是他并不是这个系统的发明者,真正的“DOS之父”很早就在一场酒吧斗殴中丧生了,享年只有54岁。是比尔·盖茨把这项发明投入商业运用,才取得巨大成功的。
懂得“杀人不见血”
创业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特别是与上下水渠道打交道。成功的创业者通常都非常善于使用违反常规的行为模式展开商业竞争,以便竭力扩大自己的财富。只要有利可图,甚至不惜与人作对,“厚黑学”更是运用得淋漓尽致。
例如,全球最大企业沃尔玛的创办人山姆·沃尔顿在竞争中就经常扰乱市场价格,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就会不讲情面地向供应商杀价。这些供应商们都知道,和沃尔玛做生意非常不容易,但是为了争取到这个巨大的市场份额却又不得不要与他打交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会一团和气的性格并不适合创业。这也是长期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环境熏陶下,绝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不适合创业的原因之一。
懂得怎样抗拒短期**
企业经营中充满形形色色的艰难困苦和大小**。要想财富长久,创业者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定力,既能克服存在的困难,也能拒绝短期利益**,从而抱紧核心资产。
例如,比尔·盖茨之所以能多年蝉联全球富豪榜首,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断抗拒各种**,坚决不放弃微软的大部分股权。
懂得怎样捡便宜货
说穿了,企业要赚钱就必须贱买贵卖。为此,创业者能否具有独到眼光,不断发现和及时发现便宜货在哪里,就十分重要。
成功的创业者,往往能在别人还没有发现这样东西具有投资价值时就坚决买进,然后待价而沽。当他们觉得某项资产的现价已经大大低于其“潜在价值”时,就会觉得淘金机会来了。
懂得怎样面对投资风险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成功的创业者们当然懂得这个基本常识。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对待投资风险的呢?研究发现,这些人大多是玩牌高手,婚姻生活稳定,个人生活也有规律。为什么喜欢玩牌呢?原来,他们正可以从中学到气定神闲呀!
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有了这样的气定神闲,在进入投资低潮时更善于渡过难关。
懂得关心国家大事
很多商业机会和国家大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政策的任何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商业机会。所以,成功的创业者们通常会关心国家政治形势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从事房地产、证券投资、资本运作,更是必须精于此道才行。
懂得学习现代知识
不学习的创业者现在已经不多了,因为谁都知道不学习就要落后。但是,究竟学什么、怎样学却大有讲究。关于这一点,这里想多讲几句。
看看我们周围,不少老板整天忙着打麻将、“斗地主”,平时看的总是“红顶商人”那一套封建时代的权术,或者总是想把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和兵法搬到商场上去。这些显然已经过时了。
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企业员工毕竟不是战士、对手也不是死敌。如果只看一些畅销书哪怕是乔布斯的自传也不行,因为我们国内的市场环境、社会风俗与国外根本不一样。不懂得这些简单道理,这样的学习就没有什么用。
例如,外国企业的老板喜欢与员工通过纸条进行交流,这一招在国内就行不通。不信你也学着给异性员工写张纸条试试看,不给你们传出点绯闻来才怪呢。
再例如,外国老板可以随时解雇员工,你就不能这样干。如果你随随便便解雇一个人,“武”一点的会拿着菜刀追着你满街跑;“文”一点的,会默默地跟着你回家吃晚饭。不是我们的员工不讲理,实在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如果你突然不给他饭吃,他就真的无饭可吃啦。
脸上写满智慧法则
智慧法则要求创业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创业者如果能时时处处认识到这一点,他的成就就必定大,即使是企业发展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也会把困难降低到最小程度。
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非常多,所以智慧法则也可以分成许多种。创业者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两条法则:农场法则和森林法则。
农场法则
所谓农场法则,就是农民创业也和种田一样,有一个播种、施肥、除草、耕耘、收割的过程。当然,在这过程中必须要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这是前提。但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经营企业都不能违背农场法则。例如:
有些创业者没有播种、不去施肥除草、不想耕耘,就想直接收获,最好还要能取得大丰收,这样不劳而获又从哪里来呢?
也有的人虽然播种了,可是所选种子不当,结果“播种的是真理、收获的是跳蚤”;
有的人种子倒是选的优良品种,可是播种的季节不对,明明是夏季作物却在冬季播种,最后当然也只能是颗粒无收了;
有的人虽然也懂得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可是却把其中的顺序搞颠倒了,当然就无法取得理想业绩。
所以,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深入研究和遵守农场法则。
森林法则
所谓森林法则,是指一棵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上天入地”。
“上天”是指要尽可能地长高,以争取更多的光照;“入地”是指要尽可能地深入地下,以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另外,自然界的法则是“独木不成林”,越是树林茂密的地方(如原始森林),就越会出现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树、奇树。
森林法则告诉我们,创业者不要害怕竞争,而是要充分利用竞争给自己创造加速发展的有利机会,把自己的企业长成一片树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英雄不问出身
成功的创业者最初投入创业时的身份各有不同,既不表明农民身份就比别人低一等,也不表明会占有多大的优势。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形看,创业成功者主要是以下几种人:
第一种是政治家和具有宏观经济管理才能的人才
这些人大多具有在管理学院读书的经历,非常善于研究中国的宏观政治经济形势。
他们在政府机关或研究院呆上几年后,逐渐看清了国家在市场开放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发展轨迹,于是纵身一跃投入商海,悠悠自在地搞起了实业,成为真正的个人老板。
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人为数不少。有些人称他们是“高台跳水”,而实际上,他们的从政经历使得他们具备过人的眼光,而这种眼光就是一种“生产力”,非常有助于取得创业成功。
第二种是技术专家,即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他们靠自己的本事本来也是有饭吃的,可是由于所处环境不很理想,或者是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所以便干脆把自己的技术长处投向市场、自己创业了。
这种人一旦投入创业很容易获得成功,因为他们的技术本来就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他们可能没有在科研院所呆过,但他们与市场结合得天衣无缝;虽然他们的技术不一定是最先进的,却一定是最实用的,因而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第三种是职业经理人,包括在大企业独当一面的部门经理
职业经理人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他们虽然不能称为企业所有者,但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极其投入、“视为己出”。
民营企业在解决资金问题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或一批具有职业经理人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有了这样的人才,企业的发展才会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同样的道理,如果这些职业经理人自己出来搞企业,也同样会搞得很好。当然,这时候他们的身份也就变了。
第四种是一开始就从商场上摸爬滚打起家,逐渐从小老板做到大老板
这种老板起家的过程非常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个人素质高低。外部环境好时,他们的成功率也高;外部环境不佳时,成功率就低,这通常可以从“生意好做”“不好做”中听出来。当你到处听说“生意难做”时,或者就真的是处于困难期了。
在我国,目前11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预期平均寿命只有可怜的2.5年,[1]绝大多数企业都没能逃脱“第一年糊里糊涂、第二年踉踉跄跄、第三年倒地不起”的命运,所以能够逃脱这一命运的成功创业者寥寥无几,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学习。
第五种是半路出家的后来者,例如失业工人
他们本来并没有自己创业的人生规划,只是由于某种外来因素的影响,从而最终被迫走上了自主创业道路。
限于某些条件,他们往往只能从最基本的行业做起,经过模仿、革新、创造这样一个奋斗过程,其中一部分具备良好经营素质和人脉关系、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取得了成功。
第六种是学生创业,包括大学生创业,也包括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中学生创业
这些人中存在两个误区:一部分人认为读了点书自己就有了知识,就可以干一番事业,可以“无往而不胜”了;另一部分人则相反,认为自己读书不多无法创大业,所以就只能做“小生意”。
这两种观点无疑都是错误的。尤其是在我国,校园和社会严重脱节,基本上是两码事。读书确实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不一定能学到智慧。在当今社会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也就是说,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仅仅读了一点书是远远不够的。
这不但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容量有限,更在于知识天天在更新。“今天”出来的新经验、新知识,书上是看不到的,只能从实践中加以学习。如果拒绝接受新事物,就一定不会有大智大慧。可以这样说,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老板是读书读出来的。
1 傅洋:《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2.5年,平均就业人数13人》,载《北京晚报》,2012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