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易成自杀工具(1 / 1)

美元陷阱 严行方 1536 字 3个月前

贸易顺差陷阱之一在于,贸易顺差越大,外汇储备就越多;而外汇储备越多,被人(美国)捏住的把柄就越多,投资失误就越多。从某个角度看,贸易顺差而致外贸储备增加,如果经营管理不当,不啻是一个国家“经济自杀”的工具。

从最简单的层面上说,贸易顺差出口的是商品和物资,美国一味用美元换取我国商品,最终结果是,美国拥有一大堆商品,而我国则拥有一大堆美元。它们要想让美元贬值,我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就会贬值,可是它们手中拥有的这些商品却不但不会贬值,相反还会因为货币贬值而升值。所以老百姓用三个字来形容这种经济自杀,说我们“被耍了”。

更重要的是,外汇储备作为国家最宝贵的战略储备,其经营运作无疑应当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且也只有在确保无风险或者风险极低的前提下才谈得上保值增值,而且要能随时满足国家战略利益需求。

换句话说就是,外汇储备要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盈利性、流动性和战略资源调动需要。

可是,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为了转变外汇储备管理经营方式,我国把部分外汇储备转移到国家外汇投资机构中去,称之为“特别国债”。说穿了,建立特别国债的宗旨是想提高这部分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

具体时间是,我国在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相当于上年全国财政收入的40%)[1],注入当时正在筹备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国有独资企业,现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007年5月20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黑石集团(Black Stone Group)同时宣布,该公司的第一笔投资30亿美元将用于购买黑石集团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每单位购买价格是黑石集团计划公开发售价格的95.5%。如果定价过高,购买单位数量将适当减少,以确保公开发行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不高于10%。

这里就以这笔典型的外汇投资为例,来作具体分析。

先看安全性。读者知道,投资美国国债的主要风险有两点:一是美元贬值风险;二是中美关系一旦破裂处于战争状态,这些美元国债和在美资产将会遭到冻结。而投资黑石集团与购买美国国债相比还要多一层市场风险,那就是黑石集团一贯采用高杠杆运作,债务资本比例高达三四倍[2],投资这样的企业市场风险显而易见,这也是所有私人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

更要命的是,黑石集团的招股说明书中明确写着,既不提供每季度的收益数据,也不发表收入指导,只是反复强调基金投资者利益高于股东,这明摆着是店大欺客,中投任人宰割。

按理说,这是机构投资者最忌讳和担忧的,可我国的外汇储备投资却对此似乎漠不关心和毫不在乎。

黑石集团创始人斯瓦茨曼在被问到“按照国际惯例,投资者持有5%至10%认股权时就应该派出一名董事进入董事会,但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时回答,“这是双方的意愿。”[3]

也就是说,我国数额高达30亿美元的珍贵的外汇储备,被投入到这样一家企业后,既没有任何投票权,也不能参加董事会,就连应该享受到的股东权益和知情权也毫无保障。我们笑嘻嘻地捧出这30亿美元交给别人经营,占黑石集团这次公开售股(IPO)总额的75%,可是就连别人是怎么经营的、整个集团收益有多少和自己可以挣多少一概无权过问,这样的“十三点”投资可谓闻所未闻。

众所周知,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高回报依偎着高风险,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高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回报率连30%也达不到,是没有人愿意投资的。更不用说是这种缺乏股东权益保障,预期利润最多只有一般水平的高风险投资,哪里还有什么安全性可言呢?

结果大家都可以猜到了:仅仅半年过后的2008年3月初,黑石集团的股票价格就跌至每股14.580美元,正好是当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买入价格29.605美元的一半。也就是说,当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入的这30亿美元,这时候从账面上看就只剩下14亿多美元了[4]。

而在2010年7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布的年报上可以看到,3年多时间过去后,该公司投资黑石集团的账面亏损已经扩大到61%,也就是说损失超过18亿美元[5]。

再来看战略资源调动方面的考量。

既然这30亿美元(现在还只剩下不到12亿美元)投资完全是交给黑石集团在经营运作的,那么可想而知,如果我国一旦要把这笔钱用于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就不可能随意抽得回来。我国连派董事进入董事会的权力也没有,就更别谈其他经营决策主动权了。

更不用说,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角度看,政府通过结汇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只是一个创造国内信用的过程,并不等于是创造的价值(财富)。换句话说就是,外汇储备并不可能成为政府的财政结余,政府挪用外汇储备在政府投资和开支上是不合理的,同样这些外汇储备也不能用于建立主权财富基金和商业机构。

道理很简单:外汇储备作为国家的国际信用抵押物,将来是要用于兑换国际信用的。就好比说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人质”,现在你用外汇储备去投资,就相当于国家派“人质”去前线打仗一样,从道理上说不通。

很多人都知道,韩国把1997年12月13日这一天定为“国耻日”,就是因为在这一天,韩国国际信用崩溃,最终不得不通过出让部分经济主权和几乎全部的货币发行主权才避免国家破产。在韩国人看来,这一天和亡国没什么两样[6]。

回过头来看,黑石集团用我国投入的这些外汇储备又做了什么呢?说穿了就是利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中国背景,并购我国最具有战略价值的大型国有企业,低价购进高价卖出,冲击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构成对我国战略利益的重大损害。当然,这也是国际私募基金普遍的惯用伎俩。

从具体数据看,截至2010年8月5日,黑石集团在我国入股蓝星集团、上海长寿商业广场和寿光物流园;同时黑石集团设立中国大陆基金和吸引社保基金,3年间获利高达100%[7]。

这也就是读者看到的,为什么在我国已经开放的产业中,所有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我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的原因[8]。

至此,谁都可以看出外汇储备过多并不是好事,相反却往往是坏事,往往会坏事儿。

正如俗话所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还是企业来说,有时候收入过高、存款过多反而会带来灾难。许多婚姻是因为有钱而解体的,许多企业是因为有钱乱投资(盲目扩张)而引发破产倒闭的,司空见惯。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进出口基本平衡就不会有这种盲目投资冲动,没有这种必要,更不会步入贸易顺差陷阱了。

[1]袁东:《特别国债是公共利益部门化与部门割据产物》,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4日。

[2]李昕:《美国最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黑石将登陆纽交所》,和讯财经,2007年4月5日。

[3]罗绮萍:《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首笔投资选择黑石》,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5月22日。

[4]叶苗:《中投入股黑石30亿美元缩水过半》,南方日报,2008年3月10日。

[5]陶盈舟:《中投投资黑石三年浮亏超60%,黑石在华3年赚100%》,华夏时报,2010年8月6日。

[6]卢欣:《外汇储备是国家国际信用的抵押物》,价值中国网,2011年5月18日。

[7]陶盈舟:《中投投资黑石三年浮亏超60%,黑石在华3年赚100%》,华夏时报,2010年8月6日。

[8]丛亚平:《利用外资八思:绝对不能再不计成本地引进外资》,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