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特有的第一情结(1 / 1)

美元陷阱 严行方 795 字 3个月前

我国之所以会步入贸易顺差陷阱,原因之一在于国人特有的“第一”情结。什么都要争“第一”,结果就形成这样一种错误观念,以为贸易顺差也是越大越好。最终,贸易顺差连年扩大、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终于步入美元陷阱动弹不得。

我国的外汇储备是在2006年2月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的,当时的外汇储备为8536亿美元。从此以后直到现在,我国一直稳居这“第一”宝座,因而在美元陷阱中也跌得最深。由此推断,我国外汇储备因美元陷阱所受损失的规模也应该是全球之最。

其实,看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多少,重点不是规模,而是看是否“够用”和“必要”。那么,这里的标准在哪里呢?

国际惯例是,通常把外汇储备支持外贸进口的时间作为衡量外汇储备必要性的主要指标。具体地说是,一般认为一个国家的最低外汇储备额不能少于3个月进口需要量,这是一条警戒线;在此基础上,外汇储备决不是越多越好。可是,我国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观点就很无知。

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博士介绍,当时我国中央银行的一位高官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演讲时表示:“从人均尺度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高。如果以我国13亿人口来计算,目前中国人均外汇储备只有600多美元,不及日本的10分之一,与新加坡相比也相差很远。”[1]

江涌认为,这种观点无疑是蔑视经济规律和经济常识。要知道,在此以前国际经济学中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部门和任何一个学者是以人均外汇储备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否适量的,我国的这位官员算是“首创”。

正因有这样的指导思想,仅仅到2006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就达到1万亿美元,不用说依然是全球第一;2008年末更是达到1.95万亿美元,占全球各国外汇储备的40%(其中我国的美元资产占比高达70%,是典型的“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危险做法)。也难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鲁格曼要嘲笑说,我国落入美元陷阱是“咎由自取”了。

这种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方面,这加大了我国外汇占款压力,增加了金融调控难度,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剧了贸易摩擦,授人以重商主义口实。与此同时,这种高额外汇储备也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因为美国国债的利率几乎是0。

外汇储备增加额来源于两部分:一是经常项目收支增加额,二是资本金融项目收支增加额。而在我国全球第一的外汇储备中,贸易顺差是外汇储备增加额的主要来源。

以2007年为例,当年我国的贸易顺差是3154亿美元,金融收支项目下的对华直接投资是1384亿美元[2]。根据我国货币政策,这些顺差全都由中央银行收购,形成我国的外汇储备。

从中容易看出,贸易顺差是形成我国外汇储备增加额的主体,但之所以会形成这些贸易顺差,根源在于国外对华直接投资,换句话说是由我国外资企业的发展造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引进外资建立了许多企业。这些外资企业具有很强的出口能力,它们的出口目前已占我国总出口额的百分之七八十。可想而知,这在形成我国贸易顺差方面的作用有多大了。

本书前面提到,贸易顺差出口的是“资源”。读者也许会问:既然我国的贸易顺差这么大,为什么我国并没有感到国内资源“匮乏”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外资企业投资在我国,投资本金和利润几乎无法带走,所以我国在国际收支上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压力罢了。

话已至此,怎么来消除这种“第一”情结、避免我国在贸易顺差陷阱中越陷越深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让汇率来自动调整外贸出口规模,别无他途。

[1]江涌:《“美元陷阱”:中国越陷越深——中国经济安全系列之二十三》,世界知识杂志,2009年第14期。下同。

[2]《中国2万亿外汇储备的实情大曝光》,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9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