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1 / 1)

农民工阶层 严行方 3548 字 2个月前

农民工和大学生、城市失业人员在招聘会上同台竞技,这两年来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人才、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人们的求职越来越理性化:失业人员不再把自己太不当一回事;大学生也没有把自己太当人才;而农民工更没有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只要有技术,招聘会上照样处处受欢迎。他们在年龄、户口、外貌上的差别正在被迅速忽略,能力、技术、经验,成为决定胜负的最后因素。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被誉为“中国第一打工妹”的罗冬香,从服装厂工人做起,一步一步刻苦钻研技术,几年后年薪就达60万元 2,又有多少大学生能与她相提并论呢?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预测,2001~20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达到年平均1493万~1662万,最终在2010年达到1.6亿~1.8亿人;此后,转移速度将有所放慢,但年平均转移量也要在1200万~1300万人之间 3。

这表明,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就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统筹解决城乡就业,重新认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春暖花开,流动就业方兴未艾

这里的“春暖花开”,既指自然气候,也指社会环境。从自然气候看,每年春节过后就是农民工外出觅活的黄金季节;而从国家政策看,2006年春季《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表后,农民工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宽松,流动就业潮流也更加势不可挡。

农民工流动就业将会长期存在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太多。改革开放28年来,虽然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已经转移了大约2亿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可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还有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需要通过上述方式从农村转移出来。由此可见,农民工流动就业现象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农民工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2005年2月3日,英国撒赛克斯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布莱克在国际移民组织研讨会上指出,移民潮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例如,生活在欧洲的非洲移民,赚钱后回家乡投资,就会带去许多积极影响。移民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更好生活条件的追求。移民潮在证明“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在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落差——移民来源国和接收国都能从中受益,前者增强消费能力,后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4。

实际上,民工潮与移民潮有太多相似之处,它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样具有积极作用,谁也无法阻挡这种潮流。

免交农业税难以促使农民工回流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直接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收入低。那么,当国家出台免交农业税政策后,农民工会不会回流呢?调查表明,不会。

2005年11月22日,本书作者参加扬子晚报举办的“红旗渠精神”考察团,在河南省建筑劳务输出最多的林州市,就专门考察了这个问题。年轻的导游郭瑞君小姐,提到该市农民工成就时满脸自豪。

据她介绍,林州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4.5万人,占当地强壮劳动力的70%以上。由于当地土地资源贫乏,山坡、丘陵面积占86%,农业经济效益微乎其微,大部分厂矿企业萎靡不振,所以即使免交农业税,充其量也只能减轻农民负担、无法增加收入。一个家庭如果要想支付庞大的教育支出和其他各种费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外出另谋出路。现在,该市人均收入的70%、银行存款的70%,都来自建筑劳务业。如果不外出打工,简直不可想象。

事实上,农民工输出较多的地区,一般不是缺乏资源、缺乏土地就是缺乏发展机会。免除农业税,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东西。既然这样,农民工问题的长期性就是铁定的了。

地方政府为农民工流动推波助澜

农民工分布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财富、为农村增加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还能促进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一条新路。所以,农民工外出就业历来受到家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一趋势也将长期存在。

劳务输出,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菲律宾的“菲佣”能够支持一个国家的生存;英国的“英式管家”享有百年美誉,同样,劳务输出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品牌,拥有长久生命力。可不是吗,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纷纷由政府出面争取订单。

2004年3月20日,长沙市市长谭仲池、副市长张湘涛,南下广州、深圳推介该市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工找到8.68万个岗位。4月19日,他们又北上北京,捧回2.3万个“北京饭碗”。5月11日,他们东进上海,签回2.48万个就业岗位。在成功实施了4次劳务推介后,当人们为这13.46万个珍贵的就业机会举杯共庆时,不难想象,在这背后是这些农民工家庭每年可以增加近万元的家庭收入、全市可以增加10亿元劳务收入啊 5!

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这种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劳务推介他们很感兴趣。这一方面可以减轻零星招工带来的人财物力消耗,另一方面还能对劳务数量、质量更放心。

就全国而言,2005、2006年春节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春风行动”,都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要求所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6。

政府的推动,必将使得农民工流动更加规模化、规范化。

跃跃欲试,希望融入城市生活

随着社会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也在逐渐分化。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准备在大城市定居下来,并且已经取得这个经济实力;更多的人则希望回到家乡的小城镇上去生活。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身上很少有农民“气息”,这一特征就更加明显。但无论如何,跃跃欲试、希望融入城市生活则是普遍现象。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希望在城市定居

2005年末,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对太原市的矿山采掘、建筑、餐饮、机械等行业的农民工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其中有19%的人准备长期留在城市、具有从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强烈愿望,并且正在为之发奋努力;有15%的人打算将来回老家,并没有加入城市社会的愿望;有35%的人满足于长期往返于老家和城市之间的季节性流动;还有30%的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调查表明,农民工选择留城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生价值、追求远远高于务农的经济收入;而他们将来准备回家的最主要原因,则在于自身文化素质太低无法在城市继续发展、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障碍、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欠薪等 7。

而在2004年4月,零点研究集团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4个城市的外来务工者中调查 8所得到的结果表明,有高达69%的人“希望能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72%的人“愿意与当地城市居民交往”、82%的人“喜欢城市生活”、90%的人“希望能被这里的城市居民尊重” 9。这表明,希望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比率很高。

由于调查范围覆盖面广,这一结果可以认定更具有代表性。

新生代农民工从来就没有想过回农村

农民工是否想融入城市生活,与其本身的年龄有关。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由于他们年纪轻、有知识、有想法,在城市生活中特别活跃,希望在城市中定居的比例就高,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想回去。他们没有种过地,所从事的工作也不是一般农民工能胜任的,基本上已经和城市融为一体了。

郑州市一位22岁的打工妹,一身休闲打扮虽然谈不上多么新潮,可是也绝对看不出这是一个来自南阳农村的女孩。

在一家商场做促销员的她,每月底薪400元,再加提成。她平时住在城里的一个亲戚家,不用付食宿费。高中毕业后至今做过很多工作,甚至还合伙开过店、上过电脑培训班,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将来成为一名“城里人”打基础。

她说,她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城市生活,“每年春节回去,家里可冷了,吃饭、烧煤,很多地方不习惯。”尽管作为一名“城里人”的基础还不牢固,但她表示,“以后是不会再回农村了” 10。

定居不定居都不重要,关键是感到幸福

其实,与农民工是否愿意在城市定居相比,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感到幸福。农民工的幸福指数寓示着他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寓示着生活和谐程度,也反映出城市执政者的执政水平。

在江苏省,全省农民工人数已经突破1000万,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发达的苏南地区。在南京、无锡、苏州3个城市,外来的农民工人数每年都以2位数速度增长。另一项对该省3000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表明,7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享受到了“市民化服务”,80%认为自己有“安全感”,75%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在提高 11。

生活在昆山市的80万名外来工,每人都收到一本《新市民幸福指南》,市委书记亲自撰写“幸福寄语”。该指南分为“创造幸福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珍惜幸福生活”3部分,详尽描述了一个外乡人在昆山可以得到的服务、权益和帮助。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印发《保障“新昆山人”合法权益暂行规定》,规定农民工在选举职工代表、评选劳模等方面与本市居民一视同仁,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也有一定比例。农民工们反映,他们有强烈的家的感觉 12。

信誉第一,农民工也在讲品牌

从总体上看,农民工的收入还很低,但这也只能从总体上看。对于有一技之长甚至成为“品牌”的农民工,他们的待遇不但相对较高,而且还可能高出城里人一大截。正因如此,现在各地政府都在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工品牌”,这已经成为农民工劳务输出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用人企业需要品牌农民工

信用是品牌的前提,技能是品牌的内涵。劳务品牌是农民工最好的就业“名片”,它能够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民工潮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用人单位特别青睐有“品牌”的农民工。

“六安保安”、“攸县的哥”、“长垣厨师”、“林州建筑工”——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近年来已经创出了一批知名劳务品牌。

例如在深圳,有3万多名保安是安徽省六安市人,60%以上的“的士”司机是湖南省攸县人;在河南,“厨师之乡”长垣县有2.3万人在大江南北主厨掌勺,“建筑之乡”林州市有14.5万人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脚手架上 13。这些农民工品牌都享誉全国。

精明的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技能要求很严格,而且越来越严格。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国内民营企业,都是如此,甚至连家政公司都表示只从培训学校招人,没有经过培训的保姆一概不要。

安徽省霍邱县每年培训高技能农民工1万多人,浙江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著名企业就特别青睐霍邱的农民工,他们的月薪不仅比其他地方的人高出20%以上,许多农民工还因此进入白领阶层 14。

甚至个人也是如此。一位北京市民就曾经驱车千里,专门到安徽省无为县姚沟镇去找保姆。他说,无为县的小保姆勤快又灵活,最懂得料理家务,在北京劳务市场上可是块响当当的名牌,抢手哩 15!

有品牌的农民工工作好找,收入高

技能、品牌决定收入,这在农民工劳务输出领域已经成为“公理”。

2004年初,四川省雅安市的一位打工妹,在就业局统一组织下到成都找工作。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到人才市场上去等雇主,而是先到成都市一家家政学校进行了一个星期培训。由于她过去做过保姆,有些基础,所以被直接安排到中级护理班去学习婴幼儿及产妇护理、家庭营养配餐等内容。一周后她领到了等级证书,穿上了印有“川妹子”品牌标志的围裙。

培训后找工作就是容易。培训还没有结束,雇主就已经等在公司里了,当时就签订了用工合同。现在她在一位退休教授家里做保姆,月收入近千元,仅仅一个“川妹子品牌”,她的月收入就硬是要比其他人多200元。而其他拥有“川妹子”品牌的保姆,月收入也均在800~2000元,分布在全国各地,少数人还到国外家政服务呢 16。

在广东,普通农民工月薪只有几百元,可是有技术的汽车修理工却可以2000~3000元,技术好的更达3000~4000元。一般工程师月薪只有2000~3000元,而模具高级技工则可以达8000~10000元 17。

这就是技术和品牌的价值!有了这样的技术,再配以家乡塑造出来的农民工“品牌”——某个区域农民工整体上形成的、依靠许许多多农民工敬业精神和水准打造出来的“品牌”——就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例如,陕西省米脂县的米脂人以贤淑著称,他们在家政服务行业注册有一个“米脂婆姨”品牌。有着“米脂婆姨”头衔的家政服务人员,在北京、上海非常抢手,其他地方想引进都引进不到 18。

户籍改革,农民工必成新市民

农民工必成新市民。除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有主观愿望外,还在于受到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支持。阻碍农民工成为新市民的最大障碍——户籍制度,有望在近期内得到根本解决。

户籍改革已经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目前已经提上政府工作议程。最能说明问题的是,2006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地、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该意见指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适当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大城市要积极稳妥地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应优先准予落户 19。

其实,早在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发布的报告就指出,未来几年,我国需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造将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

据悉,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环境研究”课题组历时2年,在对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农民工流出地的40个村进行了调查,然后又对上海、浙江、广东等流入地的农民工进行走访,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专家们指出,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根源,就在于我国还没有建成完全平等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以及相关的调节机制和配套制度。所以,应当重新设定农民工户口迁入城市的条件,对有留城意愿而又通过多年就业在城市站得住脚的农民工,允许其在城市定居,并且在住房、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配套改革 20。

户籍改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

拆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藩篱,目前条件正在逐渐成熟,而且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否则农民工问题就无法找到可行解。

2006年5月16日,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中国—欧盟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透露说,未来5年中我国将出台一系列政策,使得近2亿名农民工真正成为“城里人”。结合“十一五”规划,只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完全有条件接纳流动人口 21。

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也都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支持这一政策呼吁。

而在此以前的5月10日,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已经公开提出,为了避免形成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国家将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城市接纳农民工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1 本案例参考了项凤华、都怡文:《南京人力资源市场并轨,大学生民工同场求职》,2005年3月3日中国新闻网。

2 戚人伟、姜智敏:《江西妹子罗冬香——我国年薪最高打工妹》,2001年8月10日西藏日报。

3 全晓书:《到2010年中国将有近2亿农民进城》,2005年3月30日新华网。

4 魏睿:《经济世界观:从“移民潮”看“民工潮”》,2005年3月8日国际先驱导报。

5 陈净植:《中国农民工也应有个响当当的名号》,2004年6月2日新华网。

6 刘羊旸:《中国所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免费服务农民工》,2006年2月8日新华社。

7 滕军伟:《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两成的农民工打算长期留在城市》,2006年2月27日新华社。

8 上述调查对象的特征是:16~40岁,农村户口,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调查样本979名。调查方式为面对面式访问。

9 邓理峰、曾慧超:《4城市农民工调查:热盼融入城市》,2004年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10 张兴军:《关注进城务工人员:新生代务工群体值得关注》,2004年11月18日新华网。

11 郭奔胜、朱旭东:《都市里的流动和谐,江苏千万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2005年8月12日新华网。

12 郭奔胜、朱旭东:《都市里的流动和谐,江苏千万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2005年8月12日新华网。

13 张先国等:《我国中部地区创出一批“劳务名牌”》,2005年3月31日新华网。

14 代群等:《要使民工成“名工”,安徽团代表谈订单劳务现象》,2005年3月8日新华网。

15 同前。

16 李永升等:《民工流动中打响“川妹子”品牌》,2004年3月12日新华网。

17 陈净植:《中国农民工也应有个响当当的名号》,2004年6月2日新华网。

18 同前。

19 详见本书附录。

20 王俊秀:《国务院拟改革户籍制度,将民工转为城市产业工人》,2005年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21 宋蕾、陈达:《建设部官员称2亿农民工未来5年成新城市人》,2006年5月17日第一财经日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