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农民工的出路(1 / 1)

农民工阶层 严行方 382 字 2个月前

宿命论说:“无法改变,就去适应”;反宿命论说:“无法适应,就去改变”。前者是强盗逻辑,后者才是生存哲学。农民工问题的出路在哪里?一靠政府大力缩小城乡差距,二靠农民工大力提高自身素质。

【案例】

2005年3月2日,在南京市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上,农民工和大学生、城市失业人员在7500个岗位前同台竞技,谁也不怕谁。

一位23岁的农民工,手里拎着一只大麻袋,一大早就从淮安往南京赶,上午11点终于赶到招聘现场。他气喘吁吁地说,自己没什么技术,但是能吃苦,“搬运工、送货工都可以干,只要管吃管住就行,工资450~500块我就很满足了。”

他连说自己“很兴奋”,因为以前他都是靠老乡、亲戚朋友介绍工作的,要么就是参加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从来没进过这么大规模的招聘会,而且还是“免费的”:“我第一次发现,自己也能和城里人找一样的工作了,他们有的地方肯定比不过我!”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堆满了自信。

还别说,事实真是这样。一家汽车修理厂这次要招聘4名修理工、1名汽车电工,月工资1800元左右,他们对应聘对象就没有任何要求。

“我们需要的是技术,能拿得起就行,无所谓农民工还是城里人,也不管年龄有多大”,亲自前来招聘的厂长说,“我们并不歧视农民工,我们厂里就有好几个外地民工,有宿迁的,也有句容的,他们每个月收入1000多元,还包吃包住。”当问起农民工与大学生更偏向于谁时,他说:“比起技术基础来,农民工的实践经验足,但他们所受的教育不正规,思想意识不够高;大学生的技术能力差点,需要培训才能上岗,但从长远看他们的潜力大些。”

另一位服装厂的招聘人员说:“我们承认下岗职工业务上要熟练些,但他们提出的要求也高,而且不太适应服装厂的大劳动量。而农民工相对能吃苦,年纪又轻,所以我们倾向于雇用农民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