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1 / 1)

农民工阶层 严行方 3041 字 3个月前

春暖花开的4月,北京各大公园里的人们正在享受着阳光和惬意,可是在朝阳区望京社区内,一位来自甘肃的农民工,却在为全家今后住在哪里发愁。由于遇到施工拆迁,他们春节后栖身了1个多月的简易房,已经被推土机夷为平地。

这种情形在农民工身上已经司空见惯。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远离家乡、游走在城市边缘,随着一个个工地开工,他们需要不断搬迁居住地点。作为城市中最低收入的他们,何不也想拥有自己的新居,可是这至少在目前还多半是一个美丽的梦 1。

有效解决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关键从以下4方面入手:

集中居住,早解决带来早主动

根据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的调查,目前我国在农民工居住方面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农民工居住的地方拥挤不堪,缺乏必要的卫生等设施,有的甚至连基本的通风、透光条件都没有,在火灾、流行病预防等方面存在严重隐患。在一些城市,农民工自发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违章建筑多、公共设施不足、生活环境很差。该司巡视员郭玮深有感触地说:“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不仅直接关系1亿多农民工的生活改善,而且对城市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

有鉴于此,农民工居住问题解决得越早,工作就越主动。各地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努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主要方式可以分为“重庆模式”和“苏南模式”两种。

重庆模式

在重庆,“棒棒”是重庆人对农民工的亲切称呼,而重庆的“棒棒公寓”就是近几年来农民工争相入住的地方。

重庆市正扬大市场楼高9层,其中1~3层是市场、4层以上是写字间。市场开业后,由于4~9层的写字间一直卖不出去,所以1997年重庆远达物业公司将4层写字间改建成农民工公寓,并以每天、每床1元钱的低价格推出,立即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入住。随后,物业公司干脆把5~9层也全部扩大为公寓,共407个房间,可以容纳1700人入住。

在重庆,虽然近几年来房租在上调,可是棒棒公寓却一直处于饱和状态,供不应求。虽然房租低,可是照样有保安室,实行严格的安全管理,配有公用厨房、厕所、洗澡间,接通了天然气、闭路电视,楼顶还有活动室。公寓管理办公室可以为入住农民工办理暂住证、计划生育证明等服务。棒棒公寓在为农民工提供满意住所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企业每年房租收益达100多万元 3。

在功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现在的棒棒公寓正在受到个体经营业主的农民工欢迎。并且在这种模式带动下,重庆市有更多的街道利用空置楼房、闲置招待所等设施,开办了供农民工居住的阳光公寓。

苏南模式

在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等地,尤其是2004年从全国288个城市中评选出来的唯一一个“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无锡,那里的农民工集居点很受欢迎。

这种农民工集居点有3种形式:一是农民工人数多的用工单位,自己建造员工集体宿舍;二是政府投入,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民工集居点;三是农村集体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的农民工居住点。无论哪种形式,一般都有休闲娱乐场所、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甚至还有农民工“维权会”、“法律援助服务站”等机构。

在无锡市东港镇,25000名农民工中,有7500人居住在由村委会建设的居住社区;8500人居住在企业建设的安居楼内,两者合计有64%的农民工实现了集中居住。该镇勤新村有27家私营企业,村委会通过翻建、扩建、新建6个社区,使3000多名农民工集中居住,没有一个散居在外。

在苏南的昆山市,已经建成的65处农民工集居点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43万名农民工实现了集中居住;正在建设的有14处,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农民工的集居率将达到80%。 4

不难看出,无论是重庆模式还是苏南模式,它们的共同经验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具体操作中,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时间、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 5

筑巢引凤,流动人口不再流动

从上面的苏南模式中可以看到,农民工有了相对稳定的住所后,不但生活方便了、孩子读书方便了,各方面的社会服务也有了保障。尤其是解决了农民工分散居住带来的自然、卫生环境差问题,非常适合用工相对稳定的企业需要。用工单位高兴地说:“建了民工楼,招工不用愁。”

尽快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大家对此已没有异义,问题在于由谁来为农民工安居买单?按理说,买房是个人的事,不是企业、政府的事,否则不就变成企业办社会了吗?可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不同。只有安居才能乐业,这就不是农民工个人的事,同样也是企业的“份内”事了。有远见的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从解决农民工居住条件出发,让他们安定下来,一心一意在这里干。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和谐

在山东省青岛市,有一家国家大型针织品生产出口企业即发集团。近几年来,随着企业跨越式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到这里来创业。由于房价居高不下,农民工无法解决住房问题,所以他们无法在这里安心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玉兰果断决定,投资7000万元为农民工建设经济适用房,他说:“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和谐。我们企业的领导干部,无论是从讲政治、讲党性上,还是从良心上讲,都要带着感情给农民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全力改善职工住房条件。”与此同时,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建造员工公寓,切实解决5000多名单身农民工住宿难问题,农民工就餐、洗澡、乘坐班车全部免费,在这里工作无比自豪;集团投资100多万元,建立完善了多功能厅、放映室、图书阅览室、各种球类活动场所,在这里工作的农民工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2006年3月20日,该集团农民工王加勇分到了82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像他这样,在即发集团工龄、业绩表现积分在500名以内的农民工,2006年末都能住进房价只有市场价一半的新楼房 6。

农民工定居下来,三农问题将不再存在

在我国,大约有1.2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加上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居住在城市、没有城市户籍的人数规模至少在1.7亿人以上。他们由于没有城市户口,所以被称为“流动人口”。其实,这种称呼是很不确切的。

调查表明,在城里真正没有固定职业、处于高度流动状态的人口,只占进城务工农民工数量的9%。超过90%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固定职业、固定收入、固定住处。虽然他们的居住条件不理想,甚至还住在露天荒野,或者非常简陋,但他们的流动性并不高。如果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定居下来,这些农民工和城里人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测算表明,如果能使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同时,使乡镇企业的职工稳定在非农产业,并且鼓励他们“放弃”或“转租”农村土地,那么,留在农村的粮食种植业农民的收入可以提高40%以上。在未来20年里,粮食种植业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再提高30%以上,他们的总收入将达到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这个结果,所谓的“三农”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7。

有人担心,让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资源能吃得消吗?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除了少数特大城市,绝大多数大中城市都具有基础设施边际成本不变的特点。也就是说,既不会因为农民工的使用而产生拥挤,也不会因为“驱赶”农民工就造成空闲。事实上,并没有因为哪个城市限制农民工进城,就把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工赶出城市的。

至于社会保障,只要对国民收入分配比例进行调整,这个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例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放弃的土地财产权价值远远超过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总规模(3万亿元人民币)。让他们把在农村的生活保障手段——土地——变成进入城市、获得城市社会保障的手段,问题就解决了,关键是看有没有行动魄力。 8

民工公寓,高档远远不如实惠

让农民工在城市安定下来,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建造农民工公寓,给他们一个过渡——需要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可以一直住到自己购房;不准备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可以以此作为固定住所。

很重要的一点是,针对农民工收入低的特点,农民工公寓一定要造得实惠。对他们来说,实惠要远远胜过高档。

高档公寓不符合市场规则

不是说农民工不喜欢住高档公寓,实在是高档公寓的高收费不符合农民工消费水平,很可能变得门可罗雀;如果强行实行低收费,则会违背市场规则,最终变得难以为继。

曾经引起众多媒体关注的上海市某农民工公寓,房型精致实用,卧室、卫生间、储藏室一应俱全,商铺、超市、食堂、绿化带、医务站、健身场所配套齐全,丝毫不逊色于上海市民居住的高档楼盘。

有人给这个农民工公寓算了一笔账:公寓总投资3亿元,最多能容纳3万名农民工居住,房租是每人每月70元。即使这些公寓全部住满,收回静态投资至少也要12年,这在房地产投资行业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不符合市场运作规律,很难大面积推广。即使作为政府工程,也同样有一个投入产出比较的问题。有谁说政府投资就可以不惜成本的吗?

虽然这样的农民工公寓,无论从外观、房型还是配套设施,都“毫不逊色于上海市民居住的高档楼盘”,似乎形式上并没有“歧视”农民工,可是,如果只有极少数农民工能够住进这样的高档公寓、享受到这种“平等”待遇,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被排除在外,这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意义,至少是没有普遍意义。上海市有280万农民工,只有让绝大多数农民工拥有一个安全、整洁、或许并不怎么高档的公寓,也总比只有少数人住进高档公寓、多数人被挡在外面强得多 9。

经济实惠是最大需求

符合市场运作规则而又经济实惠的农民工公寓,是市场最大需求。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要紧紧抓住这一特征。

2005年1月18日,天津港第一批118名农民工搬进了专门为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所租的贻港公寓,上下班有专车接送。随后,又有4000多名农民工陆续住进该公寓。贻港公寓内电视、电话、暖气、书桌等一应俱全,每个房间有独立卫生间,每人每天只要支付1元房租就可以入住,农民工快乐地称之为“一元钱公寓”。

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农民工,已经在天津港工作了13年,他说:“以前住的宿舍在港区内,既脏又吵,治安还不好。干完一天活,回来都休息不好。现在搬到公寓,才真正有了‘家’的感觉,门口有保安,公寓专门有人打扫卫生。干完活回来能洗热水澡,随时都能在公寓食堂吃上热饭,生活条件好多了!” 10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巡视员郭玮认为,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应当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方面解决。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逐步解决,当前最迫切的是为农民工提供具备基本人居条件的住所。在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具体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规律、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

二是要坚持多种形式、多渠道解决。农民工从业范围很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很大,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出发。

三是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首先是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考虑;其次,要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屋。

四是要研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长期政策。这包括公积金政策、廉租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通盘考虑 11。

市民待遇,民工安居必由之路

从长远来看,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在各方面给他们以市民待遇。尤其是在工资标准、社会劳动保障、购买经济适用房、购房贷款等方面,如果能够享受到市民待遇,农民工居住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在这方面,各地已经做了许多努力。

农民工购买经济适用房

允许农民工购买城市低收入家庭才能购买的经济适用房,是将来的必然趋势。而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2005年2月16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福建省长汀县就给农民工送上了一份厚礼:将位于腾飞开发区二期9号地块所建的300套经济适用房,以每平方米800元左右、比市场价格低四五百元的优惠价,出售给在开发区或城区纺织企业务工的夫妻农民工,每套面积40平方米左右。鼓励他们爱岗敬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2。

2006年2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房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符合条件的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都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这表明,在福建省打工的300万名农民工,都可以在福建购买经济适用房了 13。

农民工享受公积金贷款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农民工在购买自住住房或者在户口所在地购建自住住房时,可以享受住房公积金贷款。

2005年4月6日,国家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出台了《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购买自住住房或者在户口所在地购建自住住房的,可以凭购房合同、用地证明及其他有效证明材料,提取本人及配偶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按照规定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14。

专家表示,这一办法已经体现了公平对待农民工的原则。不过,如果考虑到大部分农民工工收入水平低、购房意愿不强的实际,还应当允许农民工通过公积金账户支付房租,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工的居住需要。

1 杨得志:《城市边缘群体生活环境恶劣,1亿多农民工何以安居》,2006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

2 杨得志:《城市边缘群体生活环境恶劣,1亿多农民工何以安居》,2006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

3 同前。

4 杨得志:《城市边缘群体生活环境恶劣,1亿多农民工何以安居》,2006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

5 李菲:《从工棚到公寓,各地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2006年4月2日新华网。

6 吕思宝、梁孝鹏:《安居才能乐业,谁该为农民工“安居”埋单?》,2006年3月30日工人日报。

7 党国英:《让农民工在城市住下来,“三农”问题将不存在》,2004年11月14日新京报。

8 党国英:《让农民工在城市住下来,“三农”问题将不存在》,2004年11月14日新京报。

9 晏庆盛:《民工需要高档公寓吗》,2004年2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0 张梁:《天津港4000多外来务工人员入住“一元钱公寓”》,2005年1月18日新华网。

11 杨得志:《城市边缘群体生活环境恶劣,1亿多农民工何以安居》,2006年4月2日中国青年报。

12 陈天长:《300套经济适用房优惠售给农民工》,2005年2月16日新华网。

13 蔡小伟:《福建农民工可买经济适用房,可享受公积金贷款》,2006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14 《住房公积金新政策:农民工也可申请》,2005年4月7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