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农民工的住,许多人马上会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那些农民工的聚居地——穿过满眼新开发不久的高档楼盘,景物渐渐荒芜,路面凹凸不平,马路旁的房屋仿佛退后了一个时代;呼啸而过的十之八九是载货的重磅卡车,没有绿化,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粉尘颗粒;两旁分布着店铺和集贸市场,买卖双方都是外地人;一排排简易房和墙上,用油漆写着“拆”字的旧平房里,住的大半是外乡人;所谓的“菜场”散发着腥臊气,苍蝇蚊虫与油污黑水遍布其间,路面上尘土飞扬,柴油机喷吐黑烟。深入到居民区中,电线在两年前就已经被剪断。在民工子弟小学念书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天黑以前做完功课;还没有做完的功课,要等到第二天清晨天亮后才能继续…… 2
农民工的居住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居无定所,生活环境异常恶劣
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最大特点是居无定所、环境污染严重,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虽然并不是一概如此,但绝大多数是这样。
偏爱住桥洞
直到2005年9月1日,当年1月就竣工了的湖南省第一个农民工廉租房小区——长沙江南公寓,仍然没有一名农民工入住。可是就在不远处,担任道路改造工程的几百名农民工,他们每天都窝在闷热、肮脏的立交桥桥洞下过夜。
有好好的房子不住,偏要住在桥洞下,这些农民工是不是天生的“贱”?当然不是。原来,虽然这是“廉租房”,而且专门以农民工为入住对象,可是农民工们还是觉得“贵”、“住不起”,这是绝大多数农民工拒绝入住的最大理由。
农民工中的主体——建筑工人,他们的流动性极大。每个建筑工地上都有工棚,等到楼房建得差不多了,农民工们就会搬到房子里去住。稍微有点规模的企业,则会在厂里辟出一块“集体宿舍”。
为了省钱,他们“偏爱”住桥洞。他们认为,热一点倒挺得住,唯一的缺点是蚊子太多了。一到晚上,蚊子就成群结队地来 3。
在江苏省常熟市,“有相当一部分闲散外来妇女,她们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则带着三五个小孩,条件好一点的租住在农村角落、务工的小作坊里,差的住在猪棚里、桥洞下,随地大小便、随地扔垃圾,小病扛一扛,大病没法防,卫生保健成为有待探索的空白。再如招商城地区,一些外来人员白天干活,晚上睡在市场旁的马路上,3元钱一晚上租条被子盖,那些被子睡到穿洞也不洗,卫生状况可见一斑。” 4
更可怕的是,在长沙市车站北路某工地,当地村民以前用来养猪的一个废弃小屋,被农民工改做了住房。这个窄小的房间地势很低,外面是臭水沟和垃圾堆,墙角布满蜘蛛网,没有任何通风设施,不到10平方米的地方住着10多个农民工。2002年7月23日夜里,一位37岁的农民工睡下后由于窒息就再也没有醒来 5。
与污染同居
进城务工搞装修的农民工,大多吃住在装修工地。就在城里人为装修过的房屋空气污染指标高低纠缠不休时,他们日夜住在充满粉尘、噪音、有毒气体的装修房内,与污染同居。
一位在居民家中装修的木工说:我们的居住基本上是这样,装修完一家就换到另一家住。不但不用掏房租,节省水电、煤气费,而且干活也方便。你们城里人娇贵,一进来眼睛就疼,我们没问题,身体好得很,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至于你们城里人担心的将来老了、病了怎么办,我们也考虑过,唉,归根到底那是以后的事,现在哪里管得上。我们身体真的很好,请你放心……说完,还拍着瘦瘦的胸脯像是在保证,唯恐房东以“污染”为借口不让他住在装修房里 6。
农民工难道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不怕污染毒害吗?当然不是,归根到底是居住条件恶劣。如果不是实在撑不下去,他们怎么也舍不得去医院看病,既要停工,又要花钱。
要求住宿,附加条件挡住就业
农民工进城务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宿问题,许多农民工都把找什么样的工作和住宿条件结合起来。可是这样一来,就大大限制了择业范围,甚至挡住了原来就狭窄的就业之路。
要求提供住宿限制了就业门路
农民工找工作难的表现之一,就是希望能首先解决住宿问题。如果这与用工单位的条件合拍,或者用工单位能够提供食宿条件,问题还能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可事实上,大多数用工单位并不能提供住处,甚至无法解决吃饭问题,这样双方就比较难以匹配成功。
例如在南京市,各种职业介绍所实际上有许多适合农民工的岗位。在当地劳务市场,中外合资企业的包装工月收入通常在600元左右,工资每月一结,用工单位包午餐、但无法提供住宿条件 7。
按理说,这样的工作待遇已经算不错了,可是许多农民工一问这行情就不感兴趣了。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自己进城务工就是为了多赚几个钱,算的是除了吃住以外还能有多少“净收入”。这每月600元工资,看上去还可以,可是如果要自己租房住,哪怕是几个人合租,所剩也就没几个了。正是因为这一点,许多农民工只好选择放弃。
正确的做法是,无论用工单位能否提供食宿条件,农民工都应该算一本账:从长计议。如果一定要用工单位提供食宿条件,就可能会在和城镇失业人员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最终败下阵来。
住宿条件恶劣降低生活质量
农民工住宿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
2004年12月初,北京市酒仙桥附近某工地上,130多间农民工宿舍里没有一点暖意。住在这里的上千名农民工,由于拿不出每人100元安装暖风扇的押金,更担心这些押金要不回来,所以晚上睡觉时都穿着外衣御寒。每张**只铺着薄薄的一层褥子,褥子和棉被有些潮。每天晚上收工后,农民工最想做的事就是用热水泡泡脚,然后钻进被窝睡觉。他们说:“睡着了就不感觉冷了。但晚上屋里的温度会降到0℃左右,有时会被冻醒。”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时候他们多么想自己家里热乎乎的大炕啊!为了驱寒,许多农民工一张**睡两个人,以便互相靠体温取暖。一位来自四川的木工说,虽然宿舍门窗还算严实,可是5厘米厚的外墙不能保温,晚上屋里还是很冷。“前不久最冷的那段时间,很多四川老乡扛不住,回老家去了。”
他们认为,在宿舍里安装取暖设备是工地上应该做的事,现在要农民工自己交押金来解决,实在不应该。再说了,他们出门在外忙碌一年,挣的是辛苦钱,只要能按时拿到工钱回家,多大的苦也能忍。“只要再坚持一个来月就能回家了,屋里不暖和我们也认了。” 8
廉租公寓,市场调查研究不够
为了解决农民工住宿问题,各地政府想了许多办法,对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起到很大帮助。但也有些地方由于市场调查研究不够,做法不切合实际,令农民工“爱你在心口难开”。
坐等“合格承租人”,冷冷清清
作为明星工程、德政工程,上面提到的江南公寓位于长沙市汽车西站附近,绿树环抱,青草茵茵,配套设施完善,并且还有只有中高档商品房小区才有的假山、石径、健身设备和休闲石桌椅。
“农民工廉租房公寓”总投资7500万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拥有13幢多层住宅楼,620套住房,能够供4000多名低收入农民工租住,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0平方米。江南公寓不仅安装了有对讲系统的不锈钢单元防盗门,还设计了个人用的壁柜、适合农民工存放工具的杂屋。租住在这里的农民工,能够享用公寓配备的床铺、桌椅、暖壶等生活必需品。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可以为他们提供公共食堂、水电维修等各项服务。租金也十分低廉,单层床每人每月租金只要70元,双层床每人月租50元。
条件如此“优越”,江南公寓为什么在2005年1月竣工7个月后仍然空空****,没有一名农民工入住呢?
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大多数农民工拿不出劳动合同。根据规定,居住廉租房的农民工,必须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在市区没有自有房屋、被用工单位录用在岗一年以上、具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然而据统计,长沙市登记在册的农民工虽然有42万人,可是真正能拿得出备案合同的并不多,更不用说有的根本就没签订劳动合同了。
二是农民工工作地点分散。许多农民工感到,居住在江南公寓上下班距离太远,交通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三是江南公寓的定位是“集体宿舍”,每个房间有五六个床位,只出租床位、不出租套房,不适合农民工夫妻家庭居住 9。
四是适销不对路。调查表明:月收入800元以下的农民工主要分布在服务行业,而他们一般都是包吃包住,不需要另找住处。最需要住房的是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可是他们的流动性很强、随时要干活,老板并不允许他们住在外面。 10
五是租金“太贵”。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方向新所长调查认为:“拿800块钱以下的农民工真正住得起公寓的不多。这和经济适用房便宜了富人,真正的穷人买不起是一个道理。”“我问50块钱贵不贵?农民工说,我把钱攒起来,给孩子交学费多好。” 11
贴近农民工需求,热热闹闹
针对建造时热热闹闹、竣工后冷冷清清的现实,当地有关部门广泛征求农民工意见,根据农民工居住条件上的个性化需求,2005年10月1日出台了修订后的《长沙市农民进城就业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降低了江南公寓的申请入住门槛,租赁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通过推出以下措施,很快就迎来了农民工入住高峰。
一是“一切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再要求劳动合同是否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覆盖人群更广。凡是外地来长沙务工人员,只要签订劳动合同,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在本市市区没有自有房屋,就可以申请入住。
二是租赁房型大大丰富。例如,租赁形式可以按照床位、单间、独立套间计算,其中单层床位每人70元,双层床位每人每月50元。单间面积为12~20平方米不等,每月租金120~170元;独立套间有一室一厅、二室一厅等多种户型,面积为30~80平方米不等,每月租金210~420元。
三是取消了租住人的户口限制。农民工只要符合条件,马上可以办理入住手续。
在短短一年间,长沙农民工公寓遭遇冰火两重天的戏剧性变化,充分表明,农民工的居住条件虽然具有最低保障特点,但同时也应当重视他们丰富的个性诉求 12。
迁徙定居,有这个心没这个力
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希望在城市定居下来;城市化进程的浪潮,同样也需要一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可是对于这部分农民工来说,有这个心却没这个力。
其实也难怪,就在超过70%的城市居民买不起商品住宅时,又何况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呢?
农民工也有定居需求
农民工也有在城市定居的需求。尤其是那些第二代农民工,他们在外面闯世界的目的,就是希望不再回到农村,过和他们父辈一样的生活。甚至可以说,他们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对农村感情不深。
有一位33岁的湖北农民工,经过多年打拼后,现在是一家小有名气的印刷厂的机长。他从1993年起就开始在广东省深圳、东莞一带打工,小夫妻俩现在与另一家人合租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250元。即使在最贴近民生的专家眼里,他所代表的几百万农民工也没有被纳入购房者行列。家庭年收入4万元左右的他说,许多农民工都渴望和“城里人”一样安居乐业,可是“我要想在深圳买套房,比登天还难!”这是他对房价的第一反应。“在深圳买1套房,我能在老家买10套房!”这是他对房价的第二反应 13。
有人会说,像他们这样能够团聚的夫妻,比夫妻分居两地的幸福多了。然而有谁明白,租来的房屋怎么也难有家的感觉。
更何况,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中的下一代,他们只有解决住房问题才能在城市定居,把根留住。要知道,早在2004年,农民工在我国蓝领产业工人中的比例就第一次超过50%,达到51%,从而颠覆了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工人阶级概念。很显然,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例如在北京某企业的一个车间里,40多个工人中,就有30多个孩子在读大学。这表明,这些孩子将来的生活工作经历将和他们的父母完全不一样,完全有可能成为未来城市里的中产阶级 14,对他们来说,将来要在城市买房几乎是不容置疑的。
农民工很少买得起商品房
农民工正在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然而绝大多数农民工的低收入,却无法支撑他们在城镇定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宁,一直关注普通人收入的变化。他说,我国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实在太低,尽管如此,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下降。1978年以来“全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1980年最高,为17.1%;1998年最低,仅有11.7%,这几年来一直在12%处徘徊,不到13%。这个比例在美国达到50%以上,而美国的GDP是中国的将近10倍 15!
这说明两点:一,全国工资总额不高,农民工的工资在其中所占的份额就更低;二,在这不高的工资总额中还包括买房、看病、子女教育费用在内,首当其冲靠边站的是买房支出。
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李铁说,这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据统计,2002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年平均收入为5444元人民币,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也就是说,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无力承担城镇住房、子女教育和其他消费支出,当然就更谈不上在大中城市定居了。在短期内要靠发展大中城市来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现实 16。
以从山西到北京打工10多年的农民工保安、因为反扒工作出色2005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的谢海宝来说,即使他已经抓了近400个贼,名闻全国,可是他仍然无法在北京定居。虽然他的农民工劳模身份,可以用来优先解决北京户口。
当年和他一起来北京打工的老乡有10几个,现在留在北京的只有他一个。他说,目前他和妻子在北京租了个房子,9平方米。有北京户口当然好哇,孩子可以在这里上学,而且有户口、有工作,还可以在北京贷款购房,彻底解决住的问题,可是自己“没有那能力,毕竟作为打工的或者是保安来说,毕竟挣的工资是有限的。” 17
1 本案例参考了吴越、沈文敏:《从上海暴雨反思民工生存状态:7人死亡5人是民工》,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 吴越、沈文敏:《从上海暴雨反思民工生存状态:7人死亡5人是民工》,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3 洪克非:《长沙农民工公寓陷无人入住困境,农民工宁住桥洞》,2005年9月7日中国青年报。
4 苏州市妇联:《常熟市外来流动人口中妇女生存和发展现状调查》,2006年4月26日中国妇女网。
5 章仙踪、陈文静:《10平方米住了10多个人,废弃猪圈憋死民工》,2002年7月25日潇湘晨报。
6 肖春飞等:《中国农民工调查:性压抑是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2005年10月14日瞭望东方周刊。
7 顾元森:《“附加条件”挡住民工就业路》,2004年3月1日现代快报。
8 李天际:《工地要收取暧押金,民工拿不出100元宿舍受冻》,2004年12月9日北京青年报。
9 《长沙“农民工公寓”受冷落》,2005年8月15日经济参考报。
10 《专为农民工建的公寓为何只看不住》,2005年9月16日南方周末。
11 同前。
12 《长沙“农民工公寓”遭遇冰火两重天的背后》,2005年12月29日新华社。
13 《深圳一套房=老家10套房,农民工也有购房梦》,2006年3月31日南方都市报。
14 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2005年12月23日凤凰网。
15 《视线:只涨利润不涨工资的背后》,2006年1月1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16 张毅:《农民工是城镇化主流群体,各地列入城市人口范畴》,2005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17 《抓贼300余,农民工保安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2006年3月30日央视新闻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