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爱读课外书(1 / 1)

杰出小学生爱读课外书,语文成绩的70%得益于此。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告诉”得太多、没有意义的练习做得太多,学习就没了灵性,就会味同嚼蜡。“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效果不知要比“求甚解,不好读书”强多少倍!

【案例】

十堰市实验小学的寇蔻同学,学习刻苦认真,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尤其爱读课外书,爱好写作,连年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湖北省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

寇蔻从小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喜欢看课外书。她5岁开始写日记,小学毕业时写下了2100多篇日记,120多万字,以此来记录和印证自己的成长历程。

她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6年间发表作品209篇、12万字,多次获得湖北省中小学征文大赛金奖、市级比赛一等奖。

写日记使她勤于思考,课外阅读使她知识面很广。她随学校组织去山区开展“手拉手”活动,把所见所闻和山区孩子求学的艰辛用日记记下来,回校后在升旗仪式上演讲,倡议发起捐书助学活动,得到全市50万名少年儿童的热烈响应。

她的日记写得真切、生动,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她把稿费全部捐献给山区失学儿童,连续4年结对帮助一名农村女孩完成学业。

2006年,寇蔻荣获第七届宋庆龄奖学金,并作为特邀主持人主持颁奖大会。

【关键词辨析】

课外书: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读物。

看课外书是顺利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大型调查表明,目前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着以下几个规律:

一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看课外书的多,中年级看的少。

从二年级开始,随着识字量增长,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能力,这时候父母也特别重视他们的课外阅读,所以有50%的人能够坚持每天看课外书,平均每学期看5本,只有4%从来不看课外书。

到了三四年级,小学生基本上能独自阅读了,父母放松了督促,所以每天坚持看课外书的人数就下降到了35%以下。

到了五六年级时,在老师和同伴的影响下求知欲望上升,课外阅读比例又上升到了51%,平均每人每学期看10本课外书。

二是校园文学受追捧,散文、诗歌遭冷落。

最受小学生欢迎的课外读物是《虹猫蓝兔七侠传》、《十万个为什么》、《杨红缨校园文学系列》、童话故事、长篇文学名著、科普杂志、作文指导书等;各种给小学生推荐的现当代散文、诗歌几乎无人问津;四大古典名著的阅读基本上是通过看电视剧和动画片完成的,中高年级小学生中阅读原著的比例只有1/3。

三是喜欢看图画,不爱看文字。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年级小学生上。他们喜欢看连环画、卡通画、漫画书,不喜欢看文字书;即使是前者,也基本上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他们熟悉“小火龙”、“数码宝贝”,却不知道苏轼、雷锋……

小学生看课外书亟待父母和老师的指导、规划、支持,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哪些书要先读、哪些书可后读奥。有了这样的课外阅读规划,阅读质量和数量才能有切实保证。

【关键处点拨】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文字量至少要达到145万字,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到。

究其原因在于:父母和老师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忽视课外阅读;在声音、图像信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文字阅读渐渐成为一件“苦差使”;小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没时间读课外书;部分学生“非课本不读”,功利性阅读强;缺少环境熏陶,想不起来还有课外阅读这回事。

爱读课外书的小学生,成长轨迹通常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