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可以培养创新性,也可能扼杀创新性。父母和老师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是滋养创新精神的肥沃土壤。
【案例】
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的李沐同学,4岁动手做实验,7岁申请国家专利,上学后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是扬州市乃至江苏省的小名人,当地报纸、电视台多次报道过他的科技发明事迹,人称“中国的小爱迪生”。
上幼儿园时,父母并没有逼迫他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是从他强烈的好奇心出发,让他参加了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王克勤老师的航模培训班。6岁时,他学完了全部高级课程,会装配小型机器人、光电控制机器猫、小型半导体收音机了。在此基础上,他参加了机器人培训班学习,能够用电脑编程,用红外线下载仪下载到PCX中,将RCX组装成机器人。
他用自己的一双童眼看世界,凡是“看不顺眼”的都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他的老师和父母并没有因此责怪他,相反还总是喜欢和他“争论”,从而激发起他更强的好奇心。
几年来,父母先后给他购买组装式小型机器人5台、航海舰艇3艘、航空模型飞机10多架、四驱赛车30多辆。家里买的家用电器,都是让他按说明书调试、操作的;简单的家用电器如电扇、组装式台灯等,也都让他来组装。在这种家庭氛围下,他的发明创造越来越多。
例如,他从小孩子总是拉不开易拉罐出发,发明了“方便开启易拉罐”技术;从许多人在一起用一次性茶杯喝水、喝到一半回来后很难辨识哪杯是自己的,发明了“易识别式饮用杯”;从戴眼睛、驼背的同学越来越多,发明了“防近视防驼背”学生专用桌椅;从软包装饮料只有一个孔,管子插进去后吸不动、一次喝不完管口易沾灰,发明了“防尘卫生便携式饮用罐”……如今他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授权,20多次获奖。2006年8月,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关键词辨析】
创新:有创造性的革新。一般要求在某方面具有独创性。
创新的动力来自创造力。而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现有的知识,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他所做的事情是他自己前所未有的、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就都可以说具有某种创造性。
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把知识化为创新能力的过程。小学生好奇心强,碰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问、都想试一试。虽然许多话题在成年人眼里可能微不足道,甚至幼稚可笑,但毫无疑问,这种执着的探索精神非常难能可贵,父母和老师有责任加以呵护和挖掘。
不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认为:“教育可以培养创新性,也可以扼杀创新性。”这就是说,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既能培养创新人才,也有可能扼杀创新人才。父母如果这一点没做好,就会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罪人”。
【关键处点拨】
创造学创始人奥斯本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小学生也不例外。
而且,由于小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更经得起失败和挫折,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切创新所必须的基础。在这种良好心态下,人的思路、大脑感受力会大大增加,从而促使灵感迸发。因此,小学生创新特别需要外界的适当刺激和培养。
善于创新的小学生,成长轨迹通常有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