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不合群,小学二年级是关键期。所以,对于不合群的小学生,要在二年级之前就解决这个问题。过了这个关键期,性格就变得比较难以改变了。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五点:
让孩子和要好的朋友多交往
小学生喜欢和好朋友交往,而他们对“好朋友”的认识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一般认为“谁对我好”并“和我一起玩”,谁就是我的好朋友。而到了3~5年级,好朋友的标准则提高到了首先要能“互相帮助”,然后要“学习成绩好”,最后还要能“合得来”。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始注重交往的内容、形式、原则了,只有内容有趣、组织得好、玩得开心的活动,他们才愿意参加。
小学生对是否愿意一起学习的认识,也是非常明确的。二年级的小学生,交往中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还不是太明显,从三年前开始,学习成绩差、作业经常不完成、经常抄袭作业的小学生,越来越令人讨厌、越来越难以成为其他小学生的“好朋友”。也就是说,这时候他们想与别人交往也会遭到拒绝,被迫变得不合群。
以上两方面的变化,表明二年级以后对合群的限制更多了。所以要趁二年级时对交往对象还不够挑剔的时机,多给孩子合群的机会。
鼓励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
就性别角度看,小学生的异**往在二年级时会表现出一段时期的相互“忽视”——之前是两小无猜式的自由交往,之后会慢慢出现青春前期的明显排斥。
由于几千年来男女授受不亲的偏见,高年级小学生之间的男女交往会受到起哄,异**往会明显减少,显出另一种不合群。
这一特点表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更容易与异性同学相处,过了这个阶段就可能会因为“男女授受不亲”而变得不合群起来。
珍惜集体荣誉感
二年级的小学生开始有集体荣誉感了。例如,全班在学校运动会上取得好名次,一年级的孩子对胜负并不是太关心,要老师说“大家快鼓掌”大家才会鼓掌。而到了二年级时,班级里取得了好名次,大家会自发地鼓掌;如果比赛成绩不佳,则会显得心事重重。
利用这一点,父母可以让小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纳入“集体”观念中去,从而带动一系列合作、合群行为。
规范而不是禁止小学生玩
玩是小学生合群、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二年级的小学生,很难坚持30分钟的连续学习。每当他们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想出去玩一会,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可以让他和其他同学统一学习时间,像学校一样“上课”、“下课”,“下课”时间就让他们在一起玩。
不过要注意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想出去玩时会直接提出要求,到了二年级时就可能会说谎了:为了能够外出,谎称“作业已经做好”或“今天没作业”等等。
在合作中树立竞争意识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判断自身能力大小了。当他们发现自己比别人好或比别人差时,心理状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出现竞争意识。竞争是需要在比较和合作中进行的,这样,合群的小学生就会更有利于在竞争中取胜。
这时候,父母可以通过唤醒孩子的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小学生与人交往、竞争。
【试着这样做】
1.小学生天性需要与同龄人朝夕相处。所以,多多鼓励小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便于他们逐渐学会怎么生活、怎么相处、怎么玩耍。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吃亏”而隔绝孩子们的来往,否则便会因小失大。
2.小学生如果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父母应当千方百计让他明白:“你这样下去,其他小朋友是不会和你一起玩的,老师也不会喜欢你。”慢慢培养从众心理,便于小学生同化于集体之中。
3.经常有意识地交给小学生一些一个人难以完成、需要与人合作或需要向父母求援才能完成的任务,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让他懂得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4.不合群虽然是一种缺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能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空间,有更多的时间独自思考、形成独特观点,这种性格有助于他将来在科学、文学等精神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