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济南市某小学班主任李老师,接到班里一位男生让同学捎来的请假条,说是“腿骨不慎摔断了,医生叮嘱需要卧床休息一个月”。
之后的第三天,李老师前往进行家访,发觉学生根本不在家,于是不露声色地坐在他家静等。半小时后该生戏剧性地背着书包,像模像样地“放学回家”了。
李老师笑了笑,要他下楼送一送自己。事情的经过很快搞清楚了:原来,这3天他每天都像上学一样去了网吧。
李老师感慨地说,想想这件事真有点后怕,如果没有这次家访,这个学生会不会在网吧泡上一个月呢?
【扪心自问】
过去常见的老师家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究其原因主要有:认为电话普及了、交流方便了,用不着再亲自上门;认为工作忙、应酬多,抽不出时间;认为学生居住分散,跑不过来;认为老师也要休息,休息是劳动者的权利等等。
在本书的最后,重点谈一谈家访这个已经被许多老师所忽略、实际上不该忽略的问题。
今天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家访
2002年全年,上海市闸北区123所学校的5945名老师参与了“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占全区教师总数的95%;被访学生69071人,占学生总数的80%,建立家访个案15288个。该区教育局负责人认为,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家访显示出了丰富的内涵和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至于在这次大规模的家访活动之后,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感到“今天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家访”。
确实如此。因为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校时间有严格规定,学生放学比老师早,师生之间缺乏实质**流;另一方面,目前的社区活动尚不健全,校外活动阵地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相反,网吧、游戏厅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却到处都是。
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家访,实际上可以起到巩固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教育成果的作用,有效遏制犯罪低龄化趋势。
家访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信任关系
家访的目的并不仅仅限于“了解情况”和“商议对策”,更重要的还在于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心灵交流,通过这种交流逐步建立起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
有了这样的信任关系,学生便会对老师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情和信赖,甚至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原有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逐渐消失,老师的教育效果会大大增强,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除此以外,老师在家访过程中通过与家长的面对面交谈,其个人品质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也会深深感染家长,促使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工作。
事实上,老师在家访过程中几乎不可能遇到只有家长会后才会出现的家长责怪、训斥、暴打学生的情形。
而且,由于学生家长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其中不乏高素质家长。经过家访,老师可以广泛接触社会、扩大见识、丰富自己的阅历。这绝对不是电话家访所能达到的效果。
家访所需要掌握的工作艺术
老师走进学生家庭,遇到的是各种类型的家长,所以,讲究工作艺术显得十分重要。这种工作艺术必须围绕家访的重点——给学生鼓劲、给家长希望——展开。侧重点应当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修复巩固三方的和谐关系
老师和家长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最常见的是不理解。这种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因为学生出现了行为偏差而抱怨家长,二是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而埋怨老师。这样的双方不理解会严重影响到教育效果。
老师通过家访,可以有效修复这种不理解关系,直至形成老师、家长、孩子之间的互动平等关系。
二是撩开神秘的心理面纱
由于学生在家里置身于亲情之中,最容易敞开思想,所以老师通过家访,同样最容易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学生平时在家中的活思想。
尤其是一些学生的在校表现、出众行为,通过家访,可以在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中找到解释。
老师如果能带着学生在学校暴露出来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偏差,有针对性地在家访中进行了解,往往最容易找到解开问题的钥匙,在日后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老师家访永远不会过时,好老师需要脚踏实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