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个为期两年、专门针对“教育性评语”进行的调查活动显示,某班52名学生的52份评语,所有评语加在一起共用语词462个。其中被使用最多的11个语词分别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上课专心听讲、希今后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进步、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较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劳动积极、有集体荣誉感。”
这些语词使用频率的总和为312次,占全班评语总语词个数的67.5%!而在这11个语词中,选择5~8个语词作为学生评语的共有13份,有些语词在不同学生的评语中竟一字不差地反复出现。
【扪心自问】
我国历来缺少对教育性评语的研究。其实,老师如何评价学生,不但表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的现实表现,而且还能看出老师对学生评语这门艺术掌握得是否好。
长期以来,中小学老师就是用上述本案例中这样的语词来评价学生的,说是“正确的废话”也不为过。看了这样千人一面的评语,实在难以给人留下多少印象。
只有个性化评语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这项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专门针对“教育性评语”进行的探索和试验表明,不少学生记得最清楚的、最喜欢的,往往是那些最符合、最能代表他个性特征的评语,例如“你是一个粗心大王,好好的试卷上常常因为你的粗心而得不到满意的分数”、“你个子虽小,却有惊人的爆发力,所以体育是你的特长,你当体育委员是同学们的众望所归”等等。
撰写个性化评语,最关键的是要写出“这个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三条原则:
一是写给“学生看”,老师只需要考虑自己对学生的印象,不必过多考虑别人对该学生的印象如何;
二是写出“这个人”,让学生知道他在集体中的位置;
三是写出这个人的“新起点”,也就是说,要在对他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连接点上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当年从神学院毕业时,他的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这样的:“黑格尔,健康状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个优秀的传道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
容易看出,他的老师尽量在以平静的语态真实客观地刻画黑格尔“这个人”,这是写给黑格尔看的,把它用在其他人身上则完全文不对题。
传统的教育性评语之问题所在
以往的学生评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评语主要面对家长,而不是面向学生;在评语结构中,偏重于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个性的评价;评语一般化,而且往往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学生的评语之间差别甚小,甚至完全雷同;评语用语贫乏,流于俗套,根本不足以打动学生。
例如,最典型的事例是,几乎所有的评语均采用“该生……”开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面向家长的评语写法,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回避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这种评语的主要功能在于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以便和老师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评语的核心是教育意义
也就是说,评语的基调应当采用发展眼光,通过鼓励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更好地把握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鼓励和希望不能笼而统之,应当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才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帮助。
事实上,只要是真正面向学生的评语,学生就一定会感觉到,无论是语气还是行文,老师都是针对自己的。例如同样是“按时完成作业”,在不同的人面前就可能具体化为“有时能完成作业”、“交上来的作业令人感到舒服”、“你的一篇篇答案正确的作业,因你的字而大打折扣”,“作业的准确率高,书写很工整”等等。
总之,好老师应当在追求对学生的评语个性化上下功夫。一份优秀的教育性评语应当符合以下要求:针对性强、内容具体、评价准确、鼓励为主、用语活泼简洁、在鼓励中指出缺点。除此以外,老师必须针对评语中提到的该生的努力方向,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