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年轻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刘老师,在读了一篇题为《碎了的风铃》的学生作文后,给其家长罗先生打了一个电话,希望能够见面交换一下看法,可是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接着,刘老师建议罗先生自己和女儿谈谈心,同样遭到他的拒绝。
无奈之下,刘老师欲擒故纵地说,希望他告诉女儿,下次不要什么都往作文里写了!罗先生“上当”了,终于答应和刘老师见面谈一谈。
【扪心自问】
老师要教育好学生,无法离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可是长期以来,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是太顺。尤其是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家长把他们奉为孩子走向大学的“依托和桥梁”,总有一种被要挟的感觉。
好老师不会让家长有这种“威胁”,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和家长之间只有进行沟通合作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
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端倪,及时与家长沟通
本案例中的这位刘老师,从作文中看出蛛丝马迹,由此要求与家长彼此交换意见,看得出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当她把这篇作文递到罗先生的手上后,罗先生再也没想到,自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涉女儿的早恋(仅仅是怀疑的早恋),把男生送给女儿的一串风铃狠狠摔在地上,会让女儿觉得她的心也像这风铃一样“碎了”。
刘老师对罗先生说,你怎么就能肯定他们在恋爱呢?难道一个男孩,一个相当优秀的男孩,对你的女儿好就是“不安好心”吗?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难道要所有的男孩都对你女儿好才叫正常吗?
罗先生愤怒了:“你这是什么意思!”
刘老师接着说:“我只是想说,有个男孩对你的女儿好,这不是坏事。可是你这样做,你的孩子有多伤心?”
“至少,他们已经不来往了。”
“可是,你就不害怕他们会离家出走吗?女儿不会跟着父母过一辈子,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朋友。这种朋友包括同性朋友,也包括异性朋友。尽可能给她多一点自由空间,她才能获得自由发展。这一点对孩子很重要,你自己一定也会有许多切身体会。”
“你说的有道理。我们父女之间确实缺少一些交流,我会和女儿聊一聊的。”一场家庭教育危机就这样过去了。
家长会上一顿数落,孩子在家必定遭殃
家长会是沟通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老师在家长会上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待遇”。有的老师率性而为、言无不尽,更有少数心胸狭窄、善于“记恨”的老师特别喜欢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告状”。
家长在众目睽睽之下丢了面子、受到委屈,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孩子“加倍追偿”——激烈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最不公平的是,任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怎样指指点点,作为学生总是“缺席审判”,连个辩解的权利也没有!
北京有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大学毕业不久,年轻气盛。在她班上有一位学生喜欢调皮捣蛋,于是她几次请他家长来校,可是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被学生挡驾,留给她的电话号码也是假的。后来她通过另一位学生通知其家长来开家长会,会上一顿数落这位学生的诸多缺点。
第二天早上,班主任老师发现学生脸上绷了纱布,显然是一顿暴打后留下的杰作。原来,这位学生从小生活在缺少爱的离异家庭,母亲靠打零工赚钱供他读书。老师对此一无所知。后来这位学生终于没有走上正道,初中没毕业就辍了学。班主任老师自责道:“我的心里一直觉得对他愧疚。”
由此可见,老师在和家长的接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