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 / 1)

【镜头回放】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老师都懂,可是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只是为提问而提问,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请看两例:

1.课堂上语文老师在教毛主席诗词。老师问:“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一齐答道:“万千条。”又问:“六亿神州怎么样的尧?”学生再答:“尽舜尧。”

2.另一位老师在教周总理的诗歌。老师问:“大江歌罢掉头到哪个方向?”答:“掉头东。”又问:“面壁多少年图什么?”答:“面壁十年图破壁。”再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学生答不上来,老师便启发道:“周什么?”仍然没有人回答,于是老师继续启发道:“周恩什么?”同学们恍然大悟:“周恩来。”想一想也是,都“周恩”了还能不“来”么?

【扪心自问】

上述例子不管是否确有其事,都辛辣地讽刺了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课堂提问。如果这也叫“提问”的话,还不如回到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上去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这样的问题意识实际上是“伪意识。”那么,真正的问题意识是怎样的、好老师又应当具备怎样的问题意识呢?

要善于提问,有“问头”

问题意识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善于提问,而不是无病呻吟。老师缺乏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

一是错误理解问题意识,认为只要多提问题就是先进的启发式教学。在这样的满堂提问中,实际上尽是一些自问自答,或者是把教材上已经有明显答案的东西有意空在那里,让学生填空。上述本案例中的两例就是这样的典型。

二是没有自己的问题,只是根据教材上的问题“拿来主义。”教学参考书上怎么问怎么答,自己也就依样画瓣,充其量是教育参考书的代言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在内。

抓住提问的“牛鼻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抓住提问的“牛鼻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问题意识的核心元素,学生只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就不会迷信权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提问道:“司马迁是以肯定的态度写信陵君的,同学们认同他的观点吗?”老师的巧妙点拨,马上引发一位学生如下一段独到见解:“信陵君的行为是恶劣的,他为了个人亲情和所谓‘信义’居然可以置对国君、对国家的忠诚于不顾,这是其一;其二,信陵君盗取绝密级国君兵符,杀害顶尖级军队领袖,给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实乃千古罪人;其三,司马迁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可他对信陵君的态度与他‘忠君爱民’的儒家信仰是自相矛盾的……”

问题意识抓得准,往往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来感悟新事物的,他们的提问一般分为不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等层面。好老师应当保护他们的提问积极性,不轻易打断或简单否定他们的问题,弄得好,这就是一堂课的亮点。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祝福》时,采用传统的“四条绳索说”来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指出它反映了“四权”的统治——政权:封建制度;族权——婆婆、大伯、堂伯;神权:柳妈、庙祝;夫权:祥林、贺老六。这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那么狼代表什么?如果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最后的遭遇也许不会那么惨。”

一石激起千层浪。应该说这个问题十分有价值,属于上面所提到的创新之疑。于是老师及时抓住这个问题,调整原来的课堂设计,一步步引发同学们对小说主题的再思考。

尽量在具体情景中提问

为了杜绝自己闭门造车杜撰“伪问题”,老师应当尽量在具体情境中向学生提问,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由于具体情形具有现实感,所以很容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动力。

例如,物理老师在讲《密度与浮力》一课时,就向学生布置了以下提问:“死海为什么不死?”“曹冲称象运用的是什么原理?”“为什么要用热水选种?”“饺子熟了为什么会上浮?”这些提问的好处在于,它既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又需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且和学习有关。

消除自我心理障碍

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老师的角色往往异化为先知先觉的“布道者”身份,在对学生提问、接受学生提问时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

特别是有些老师认为,只有学生没有“问题”了,这时候的老师才算完成了任务。

在这种以减少学生问题数量为目标的教学中,表面上看起来皆大欢喜,实际上削弱了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不过是复制了一批像老师一样的优秀学生,而不会超越老师。因为他们没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