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大度赢得学生爱戴(1 / 1)

【镜头回放】

南京市师德标兵、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党委副书记陈理老师,有一次在他监考的考场里发现一位作弊学生。考试结束后陈老师找他谈话,该学生委屈得直掉泪。原来,他的学习基础较差,进了强手如林的学校总感觉跟不上趟,又怕父母责怪,所以才作的弊。

第二天考试结束时间快到了,大家都已纷纷交卷,只有该生还没有做完。陈老师想,如果这次他再遭失败,就很可能会永远存在心理障碍,于是破例让他把卷子带回家做,但必须独立完成,并且记录做完的时间。

事实证明,该生其实完全可以过关,只是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而已。后来该生毕业后通过成人高考,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他打电话给陈老师报喜,说那一次的特殊考试让他终身难忘,正是从此他开始树立了必胜信心。

【扪心自问】

看起来这位陈老师的做法有些不可思议,其实这正是因材施教的表现之一。陈老师以其宽容大度赢得了这位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也赢得了这位学生的成功。

毋庸讳言,中小学生所犯的错误,其中许多是一个人成长中的必然经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有时甚至不需要加以纠正,他自然就会得到改正。对于这样的小事,好老师应该尽可能加以艺术化处理,这对他们的成长大有好处。

宽容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宽容往往和大度连在一起,它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这种艺术运用得好,会影响人的一辈子。尤其是国外的老师,最喜欢使用这种教育艺术。

例如在某中学的教室里,数学老师正在上课,突然从教室后面传来了粗犷的歌声。这声音很大,全班都能听到,以至于老师不得不停下讲课。略作停顿,老师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美妙的歌声真把我也陶醉了。今天下午我们专门约个时间,请这位同学唱给我们听好不好?”同学们大声地回答说“好!”这时候这位唱歌的学生才醒悟过来。

原来,这位学生前一天晚上看电视时非常崇拜里面的歌星,以至于第二天课堂上还没有从兴奋中走出来。上课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他的歌。

宽容更容易感化学生

老师对学生宽容,并不表明他软弱无力,相反却表明他更懂得学生心理。因为首先学生不是敌人,不必事事针锋相对;其次,中小学生涉世未深,犯错误是难免的;最后,宽容是从内心谅解学生的过错,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

例如,某天有两位学生上课迟到。班主任对第一位迟到的学生罚他在课堂上唱了一支歌,然后又用几分钟时间专门讲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直说得这位学生羞愧难挡方才罢休。可是对于第二位迟到的学生,班主任什么话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就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了。

初看起来,班主任对第二位学生太宽容了,有偏心,处理方法对第一位学生不公平。其实,这两位学生的性格气质各不相同,前者胆大粗心,后者胆小内向。两种处理方法因人而异。对后者来说,宽容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宽容更容易发现学生长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平的。老师对学生宽容,更容易发现由于学生的勤奋和努力,他们将来更容易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学生名叫巴甫利克,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标准的“后进生”——同班同学已经能把字母拼成音节大声朗诵了,他却连每个字母之间的区别也搞不清,老师花费在他身上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两三倍。

巴甫利克上五年级时,他的四年级老师专门为他整理了“各种语法错误一览表”和“需要经常复习的算术规则”交给五年级老师。

可是就在巴甫利克上五年级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老师发现他对植物课特别感兴趣。老师教果树嫁接,他不但能巧妙地进行嫁接,而且还提出了不用嫁接就能直接培育树苗的想法,并且自己动手建造温室培育树苗,总结从树的哪一部分取下的枝条能够存活、哪一部分不能成活。

在植物课上得到的自信,使他在其他功课学习上的恐惧感也消失殆尽。几年过去后,他终于培育出了一些抗寒果树品种,最终考上了农学院。

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说的那样,国外许多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学者,如果用目前我们国内的衡量标准——作业和考试成绩——来衡量,早晚都会被淘汰掉。

而要命的是,我们的老师训斥学生的依据主要就是它。如果老师对学生更宽容一些,就会发现他们在其他地方的长处——换一种衡量标准,他们不但不是“差生”,而且还可能非常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