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传统与走向市场(1 / 1)

【镜头回放】

2001年4月3日,某报一篇“教师教育学生:读书为了挣钱娶美女”的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原来,湖南省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老师尹老师,在一篇题为“入学教育课”的获奖论文中写道:“你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

【扪心自问】

显而易见,这位老师算不上好老师。而且,他用这种极端个人主义观点教育学生,不但算不上“优秀老师”(他得到过的一种荣誉称号),而且根本不具备为人师表的教师资格,理当被清除出教师队伍。

在这种错误思潮影响下,受害最大的是学生。好老师应当进行教育改革,但决不是胡作非为。

应试教育下的饮鸩止渴

古人云:“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不难想象,当今自我意识过强、个人主义至上、人生追求迷茫的独生子女,在他全面否定理想信念、彻底否认社会责任的错误思想教导下,会树立起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的“语文学科带头人”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处?

令人奇怪的是,尹老师的观点居然能够得到他学生的广泛接受,并且能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论文嘉奖。究其原因,无非是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尤其是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时候老师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诱之以利、使其发奋图强,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无异于饮鸩止渴。

德育是教育之本。处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人的价值观最容易遭到扭曲,如果连老师也不能明辨是非,其社会危害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不错,教育者要实话实说、追求真理,但这“真理”绝非等同于个人观点,更不等同于争论之中的不成熟意见;实话实说也并不意味着不分对象、不负责任地胡说一通。

创新教育下的离经叛道

在山东省青岛市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叫王泽钊。本书前面介绍过,王老师基本上不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可是他带过的17届高三毕业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在该市名列前茅。他平时上课不循常理之处很多,被人斥之为“离经叛道”,例如:

别人都用统一语文教材,可是他往往在3个星期内就把教材有选择性地讲完了,然后讲自己为学生挑选的文章。他觉得传统的语文课本“有价值的文章不多,更谈不上人文素养”,“有的干脆在说谎”,而高考基本上是考能力的。

他的语文考试答案往往是开放性的,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能得分。他认为,“现行的教学方式并不鼓励创造性思维”,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在他的课堂上,语文课被细分为阅读课、对话课、辩论课、表演课等好几种。授课方式经常是天马行空般的,学生课后无法复习,也不需要复习。

上他的课,学生不用起立,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讲话,站起来反驳他。他认为,尊重老师并不需要体现在形式上。

作为语文老师,他布置的作文学生可做可不做。开始时许多学生不写,他也不管,只让写作文的学生上台读,然后共同分析其优缺点,指出思考的方法,大家觉得受益非浅。后来同学们没人不写作文了,否则就没有机会在课堂上拿自己的作文让老师评判。

“无目的而合目的”的最高境界

本书作者专门研读过王老师出版的3本补充教材《新语文》,每篇文章后面都包括注解、作者与作品、问题与思考、课后一得、换脑筋等部分,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知识量比统编课本内容多出好几倍。

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的讲课看似东拉西扯,不以高考为目的,可是由于博览群书,学生在高考中反而能取得骄人成绩,实际上这正是康德所说的“无目的而合目的”美学最高境界。

后来,由于语文组的同事对王老师的教学方法颇有非议,他“觉得窝囊”,便主动递交了辞职报告,应聘到两家民办学校。他说:“我不能改变别人,但我能改变自己!”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好老师往往反叛传统(第二个例子),可是反叛传统的并不一定就是好老师(第一个例子)。除了老师教育学生的动机和结果以外,还与我们的社会评判标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