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面对的筹资困难(1 / 1)

【镜头回放】

在北京市最大的一所农村中学,虽然学校离延庆县城只有15公里,可是教学条件却与城里的学校有天壤之别。

为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校长整天忙于四处争取领导支持、募捐、开办补习班增收,什么办法都想。同样的老师在这里月工资1300元的,到了县城可以拿到1800多元,到了北京市不会低于3500元。所以,优秀老师纷纷外流。

据统计,该校共有208名老师,可是最近20年来人员流失达600多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县最大的教师培训中心”。

【扪心自问】

由于体制因素和地位位置关系,中小学校之间占有的资源极不平衡。同样是公办学校,虽然教师工资中政府拨款部分相差不大,可是预算外收入发放的教师工资差异就大了。整天忙于创收的校长并不少见,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影响到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

领不到工资,校长在工地上每天拎“沙灰桶”

2001年7月末,安徽省阜阳市颖东区某小学门口,校长坐在毒辣的太阳下发愁:学校教学楼楼顶漏水维修即将完工,可是本该由政府拨款、现在改为学校自筹的4000元维修款还没有一分钱着落。

比这更要紧的是,此时此刻,该校绝大多数老师已经连续7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了;已经领到工资的也只领到国家规定的60%,通常只有三四百元。

该校副校长有一个孩子正在上大学,另一个孩子当年又将进入大学校门。无奈之下,副校长只好每天拎着“沙灰桶”在建筑工地上打小工,每天挣得10元钱。

据介绍,截至当时,该区共拖欠教师工资5868万元。

经费紧缺直接导致老师外流、学生成绩下降

由于经费紧缺,直接导致正常办学条件无法得到满足,许多学校不但“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桌凳)无法保证,“六配套”更是成为一种奢望(配套围墙、厕所、道路、旗杆、必需图书、必需教学仪器)。例如有的学校连厕所也没有,学生大小便不得不往麦田里冲。

长期拖欠工资,导致教师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教师紧缺问题更加突出。剩下的老师消极怠工,必然导致学生无心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许多地区初中生辍学率已经超过10%。

资金困难的原因在于财权事权划分不合理

安徽省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许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于税费改革后,用于农村教育的资金更加紧缺了,其实不然。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税费改革,而在于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和事权划分不合理,地方财政收入太少,而负责的事物却太多。

例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的比例高达78%、县财政负担的比例达9%、省财政负担的比重为11%、中央财政负担比例的只有2%左右。而根据科学测算,合理的支出比例应当是中央、省地、县各占1/3。与此相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和管理权限,应当全部上交县级政府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要解决中小学校的经费困难问题,关键还在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到位。

民办学校在夹缝中求生成

公办学校面临着经费困难,民办学校同样也有这个问题。

2002年1月21日,昆明市某民办学校校长被两位上门讨债的家长强行带到法院。由于受不了众人指责,她在借故上厕所时从法院三楼窗口跳了下去,当场造成失血性休克。

49岁的她实在想不通:当初她为办学投入了上百万元,可是到头来却连自己看病的钱都没有。跳楼后她躺在**半年多,花掉的5万多元医药费都是从亲戚朋友处借来的。

该民办学校1994年创立,1996年她毅然租借农村10亩地,总投资600多万元,盖起来一座集教学楼、宿舍楼、礼堂、食堂、球场、绿化带的中等规模学校。投资中包含银行贷款、村委会借款、家长老师集资款等。后来由于生源不足从而导致还款发生困难,最终出现了上述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