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2年11月4日下午,郑州市中原区某小学二(4)班一位学生丢了10元钱,为此中午快放学时,班主任老师让全班学生互相搜身。
【扪心自问】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班主任就更是如此。学生在教室里丢了钱物固然很心疼,可是这并不能成为班主任利用职权对学生搜身和让学生互相搜身的理由。从“育人”的角度来看,搜身行为与育人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司空见惯的教室失窃现象
学生的钱物在教室里失窃,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班里某位学生的钱不见了,经过询问,大家都说没有发现或不知道。在此无奈之下,班主任下令学生互相搜查衣服、书包和课桌。然而更令人奇怪的是,结果往往仍然一无所获。
在本案例中,事情的经过正是这样的:因为要订报纸,当天上午全班学生都从家里带了钱来,第一节课下课后突然某学生发现自己的10元钱不见了。班主任得知情况后,几次在班里问,可是一直没人承认,于是先让学生分组,然后单数组搜双数组的衣服和书包、反过来再由双数组搜单数组的,但是最后仍然没有找到。
搜身是对学生的极大伤害
学生在教室里丢了钱物,作为班主任理应进行处理,可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有人认为,让学生互相搜身,这种行为肯定是错误的,可这不是班主任本身的错。
对此,河南省幼教专家庞蔼梅教授认为,搜身行为是对学生的极大伤害,是一种人格侮辱。这种行为不但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导致学生之间可能会因此而产生一种潜意识的隔阂,彼此互不信任;而且,搜身行为还会带给学生一种误导,让他们觉得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搜身”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的。
解决教室失窃现象的可行办法
其实,类似本案例的教室失窃现象解决方法还是很多的。
例1,老师可以说:“可能我们班上某位同学有急用,也可能是他一时缺钱。如果有急用,可以到老师这里来借。我相信我们班上的同学都是好的,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老师有时候也会做错事。什么时候这位同学想通了就来和我说,我会尊重每一位同学,并保证为他保密。”
例2,一次某学生丢了一支高级圆珠笔,哭得很伤心。于是班主任对全班同学说:“针对这件事,我首先表示对这位同学的同情之心。其次,我想对全班同学说,不管什么样的高级笔丢了都可以用钱买到,可是如果一个人丢了宝贵的人格,是最多的钱也买不到的。如果10元钱能买到你的人格的话,这样的人格也太低贱了!因此,希望那位做了不光彩事情的同学出于良知,悄悄地把笔还给失窃同学。”
例3,如果上述办法仍然不能奏效,那么在接下来的主题班会上,干脆开展一次“班里丢了东西应该怎么办”的大讨论。班主任可以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10元钱放在讲台上,佯称是学生交上来的,让大家通过讨论明辨是非,同时一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全班同学都可以受到一次难得的教育。而且说不定,犯错误的同学事后真的会把10元钱交给老师呢!
例4,教室里发生失窃后,总会有一个或几个被怀疑对象,甚至干脆抓住了偷窃者。这时候,班主任对他们的处理得非常小心,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处理这样的事情,最根本的一条是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处理,而应当悄悄地他叫到办公室个别交谈。尤其是对于怀疑对象就更应当如此,因为你并没有任何证据,仅仅是怀疑而已。即使是抓住了偷窃者,班主任交谈时也一定要围绕证据,这样才能以理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把证人一起请来当面对质。空洞的说教,根本无法起到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