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闫老师,忙么?”
“你是谁呀?”
“这个当然不能说了。”
“为什么?”
“你说呢?在网上能不能不称‘您’啊?”
“当然可以。”
“太好了!能不能不叫老师啊?”
“得寸进尺∶),当然可以。”
“嘻嘻,真烦人!作业那么多。”
“终于提到作业了,不知你完成得怎样?”
“什么叫终于呀!!!∶(”
……
【扪心自问】
以上这段对话,是北京11学校的班主任闫存林老师和一位学生在网上进行的。36岁的闫老师“触网”时间已经不短了,以前他上网主要是收集资料,或者与同龄人交流,而现在他已经把它运用在和学生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上。
这给所有班主任引出了这样一个话题:网络时代怎样做班主任?
“请教会你们的爸爸妈妈上网”
有着12年教龄的闫老师早就发现,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和老师禁止学生上网,害怕他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是闫老师认为,家长和老师与学生在网上没有接触不是个办法,为什么不和他们在网上进行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呢?
2001年新学年的第一天,高一(1)班班主任闫老师开诚布公地对全班46名学生说,他在网上申请了一个专门用于和学生及家长沟通的电子信箱,希望他们回去后把这个地址告诉家长,今后可以通过E-mail直接与他联系。对于现在还不会使用E-mail的家长,子女有责任负责教会爸爸、妈妈,让他们也能上网。
面对学生惊奇的眼光,闫老师坚定地说:“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主动介入网络,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方便、快捷、有效的功能,创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教育模式。”
让闫老师感到兴奋的是,此后不久,全班就有30多位家长给他发来了电子邮件。
以发送E-mail代替老师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和家长之间行之有效的一种沟通方法。可是,这一形式在目前已经很少采用了。因为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家长或老师很难抽出时间坐在一起。
有了网络,闫老师就充分利用它打破时空限制的优点,在网上和家长进行交流。平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和家长都会主动发送E-mail征求老师意见。而闫老师也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沟通。即使给学生写“班主任评语”,闫老师也会通过E-mail征求家长的反馈意见。
就这样,网络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而且大大缓解了学生和家长之间过去因为电脑产生的强烈冲突,为共同教育孩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匿名交谈更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闫老师和学生建立网络联系后,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QQ码。班上所有同学,都可以在最流行的在线腾讯QQ、OICQ或者MS MESSENGER与他自由聊天。
网络聊天的一大特色是匿名性,可是在这背后无疑都有一个真实的人。所以,闫老师在与对方网络聊天时,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可是照样认真加以应对。闫老师认为,网络聊天的匿名也有好处,就是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体会到一种平等的交流,可以深入对方的心灵深处。
是老师,更是朋友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闫老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手段方面确实有一些独到之处。他的理想是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此,他在网上建立了班级留言簿,开设了BBS论坛。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意见。由于论坛上的观点是向所有人公开的,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发言”,所以彼此的交流更加深入、更具有建设性。
学生们最喜欢去“校友录”,闫老师于是经常主动登陆班级的“校友录”,以便从中了解大家的活动安排、个人爱好以及时事评论。
有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上网就“忘记”了时间。经常上网“转一转”的闫老师发现后会及时从网上发出“提醒”。
在闫老师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下,老师和学生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家访,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独解决某个问题。这样的联络方式,对健全学生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人生体验有很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