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0年初,某校采取变通办法,在继续保留班主任这一“官职”的同时,在全校各班推行起了理事制,撤销了班委制。据说,这在全国尚属首创。下一步他们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撤销班主任制度。
【扪心自问】
“班主任”制度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清代,当时称为“学级担任制”,也称“级任老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前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小学校通通设立班主任。现在,班主任制度是否真正到了穷途末路呢?
班主任制度体现的“官本位”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不符
从最初设置班主任制度的初衷来看,班主任应当是学校教育承上启下的实施者、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然而没多久,这一角色就变味了,班主任主要担当着班级秩序的维护者,发挥的是一种局域性的领导作用、一种“官员”角色。
作为班级“总管”、学生的“管家婆”,班主任角色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官本位”的文化特质,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的“官念”。这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平等、公平、民主原则相背离,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更大的历史使命
在传统观念下,班主任角色是学科老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似乎所有老师只要自己专业方面有特长,就可以胜任班主任工作。
然而现代教育观念认为,班主任还有更多、更大的历史使命,他们不仅应当是学科专家、组织者、管理者,更应当是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
而且,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班主任制度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权威性。
例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这样”、“不要那样”,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养成了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不良习性。这与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同样是不相吻合的。
班主任制度的改良与完善方向
2001年初,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组织召开了一次由学校校长、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参加的座谈会,专门讨论改革直至取消班主任制度的可行性。
该区教育局认为,改革并取消班主任制度的实质,就是要改变“官本位”观念,为学生改造成年人世界。
现代教育呼唤建立一种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传统的班主任制度已经无法实现这一要求。所以,必须对原来的班主任角色进行重新认识,至少要把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变为“对话者”、“引导者”角色。
如果考虑到长期以来由于班主任工作的传承性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完全可以取消班主任制度,恢复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互相学习,而不是“管人”。
在班主任制度尚未取消之时,班主任的权威首先应当建立在与学生平等沟通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尊重,而不是依靠行政权威对学生“管、卡、压”。
与之相配套的是,在取消班主任制度的同时,同样应当重新认识班长、组长、学习委员这些学生“官职”的角色,从学生平等、公平、民主的思路来加以改革完善。
面对当今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背景,当初设立班主任制度的多子女家庭背景已经有了本质改变,所以,班主任制度落伍于时代已是不可避免,应当得到彻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