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西安市某厂子弟学校初一(1)班一位男孩,偷偷复印了班里贴着的一张“班规”寄给媒体,上面毫无例外都是班主任出台的经济制裁措施:
迟到1次罚5元,操场跑10圈,做50个俯卧撑;
一个月内有2次迟到者叫家长到校,并实行经济惩罚;
抄作业者罚5元,重写作业5遍;
旷课1次罚5元,2次以上停课;
在教室吃东西者,给全班买1份,并扣1分;
在教室里打扑克者,一旦发现罚5元并扣5分;
打架斗殴者1次罚10元;
考试成绩后10名,各扣5分……
除此以外,还有几项口头通知的“班规”:
上课说话者做100个俯卧撑,并罚5元或10元;
踩桌子罚30元。
他说,有一次他上课迟到,班主任罚了他10元;语文课上他跟同学说了一句话,老师看见就叫他站到门外,不顾天寒地冻硬是叫他做了100个俯卧撑:“我两手压在地上冷极了,还要做得极标准。我做不动了,老师就拿高跟鞋踢我。”
【扪心自问】
虽然学校对学生没有罚款权力,可是如今这种动不动就对学生罚款的规定已经司空见惯。在北京市平谷区某小学,2003年6月甚至还出台了“当众放屁一次罚5元”等8条规定。
无论如何,这样的班主任离优秀班主任还差得太远。因为他除了罚款以外,似乎就找不到管理班级的好办法了。
经济处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管理方法,可是它对于没有经济收入的中小学生来说,就毫无合理性可言。这种经济制裁实际上惩罚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其家长,对学生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诚然,做班主任很累。因为学校千条线万条线,最后都要集中在班主任身上。许多老师宁愿多上几节课也不愿意当班主任,原因就在这里。
要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最有效的方法是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这种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改革对班主任的使用管理
这就是说,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班主任。
科学合理的标准是,厘清班主任的责权利三者关系,尤其是与其相关的工作内容:哪些是班主任的份内工作,哪些是班主任管不好也管不了、被事实证明不管为好的工作。
就目前来看,班主任工作似乎无边无际,既要管学生,又要管家长,还要管任课老师;既要管校内纪律,又要管校外表现,还要管家庭教育;既要管班级纪律,又要管学生思想,还要管各科学习。可是,似乎无任谁都可以对班主任布置工作,使他疲于应付,无暇顾及中心工作。
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最基本、最主要的应当是学生思想教育和班级常规管理,班主任的职责和权限也应当与之相匹配。
二是改革对班主任的评价标准
苦怕累并不是不愿意当班主任的主要原因。因为任何一个事业心强的人,只要他热爱这项工作,再苦再累也可能不在话下。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考核评价标准不科学、不合理,就会对工作看不到信心,这是更可怕的东西。
科学合理地考核评价班主任工作,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抛弃简单而庸俗的量化考核
班主任工作的许多方面是可以进行量化考核的,但更多的方面是无法进行量化的,例如计划、总结的份数,纪律、卫生的分数,墙报、广播稿的篇数等等。如果一定要对它们进行量化考核,必然会消耗班主任太多的精力做表面文章。
抛弃简单而愚蠢的分数排名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是不管班主任在这方面做了多大努力、在班级管理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武断地认为班主任工作没有做好,简直蛮不讲理。
抛弃简单而落后的保姆观念
长期以来,总以为陪着学生自习、盯着学生做操、指挥学生搞卫生的“保姆式”班主任工作最踏实。其实,这种要求班主任随时跟班,与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是相悖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未必有利。
三是倡导班主任“自我解放”
改革对班主任的使用管理和评价标准只是一种外因,从内因来看,更需要班主任从思想上、行动上实现“自我解放”。
思想上的解放,主要表现为更新教育观念。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是塑造灵魂,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随时随地以教育科研的态度来对待每一项工作,尽力减少事务性工作,尤其要减少各种事务对自己教育科研的干扰和影响。
行动上的解放,主要表现为改革教育方法。要充分发扬民主,抛弃集体独裁观念,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班主任的个人权威不可或缺,但是这种个人权威应当通过舆论、班规转变为集体意志,师生之间同心同德搞好班级管理。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班主任就会从繁琐的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
与时俱进的班主任工作,根本在于把班主任从体力型的“勤杂工”转变为科研型的“教育家”。本案例中这位班主任也想“与时俱进”,可是他把脑筋都动在如何对学生进行罚款上,就与教育学生的初衷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