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学生档案(1 / 1)

【镜头回放】

2001年9月开学后没几天,贵州省某中专学校的一名新生崔某,就用尖刀捅死了一名同学。为了了解这位学生是偶然暴力犯罪还是一向有暴力行为,学校翻开录取档案一看,无一瑕疵。然而警方奔赴崔某原籍调查发现,原来这是一名负案在逃的强奸犯,入学时还在缓刑之中,学生档案居然是假的!

【扪心自问】

崔某之所以从强奸犯变成杀人犯,使另一名学生枉送性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某些因素纵容犯罪的结果,其中就包括他的档案在内。

屡见不鲜的“歪瓜成蜜枣”现象

从事填写学生档案尤其是高中毕业生档案的班主任都知道,虽然每个学生都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都不能写在档案里:教育主管部门不让写,校长不让写,当然许多班主任自己也不敢写。即使想如实填写也不行,因为学校领导审查后一定会立即退回、要求重新建档,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如果班主任一定要坚持原则,校长和老师之间的冲突就必然爆发出来。

所以,学生档案中充斥着空话、废话、大话、套话、违心话,也就没有悬念了。这不是因为班主任文字功底太差,而是他们实在有难言苦衷。

相反,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的班主任,就只能用“反话正说”的方式来描述学生的在校表现——“手脚利索”常常用来暗喻学生喜欢小偷小摸,“助人为乐”常常是指喜欢帮助学生打架,“爱美之心”常常用来含蓄表达该学生有早恋行为……经过这些形容词的粉饰太平,“歪瓜”就成了“蜜枣”,“朽木”就成了“栋梁”,“秕谷”就成了“良种”。许多劣迹斑斑的学生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了正人君子,走进了更高一级学校的大门,然后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带来引爆的危险!

应试教育制约着班主任如实填写学生档案

每个学生都有缺点,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是班主任在学生档案中却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实填写,这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有关。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升学率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如果在学生档案中如实反映缺点,哪怕是比较明显的不得不说的缺点,也就等于是“不打自招”,其直接后果是上一级学校不会录取你的学生。不但如此,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马上就会变成现实。

班主任“不能如实”填写学生档案的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某个班主任要“封杀”某位学生,只要在档案中稍微用质疑的眼光审视一下,或者干脆就是故意贬低,笔端一歪,该学生眼前的升学前途和将来的就业命运就可能毁于一旦。

依法治国要求提高档案透明度

从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档案对于个人前途有莫大关系。在当前个人档案还不会完全取消的背景下,提高档案透明度就显得十分紧迫。这是依法治国提出的要求。

在一个倡导依法治国的国度里,缺乏透明度的档案对一个人的评判功能实在令人担心。按照规定,个人是不允许查看自己档案的,而档案记载的又是某个人的主观认识。也就是说,不同的人记录档案,就会出现不同观点。这种主观、个别、秘密的档案判断尺度,与客观、普遍、公开的法律判断尺度恰好相反。

更重要的是,法律对于一个人的不公正,还可以通过正当程序得到救济,还可以申请国家赔偿;可是如果档案对于一个人不公正,恐怕就暗无天日、只能“背一辈子黑锅”了。

无论在学校领导还是单位领导口中,都曾经出现过这样的威胁:“你们不要跟我作对,你们的档案在我这里!”

由此可见,档案更多地体现出人治意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可能使某些人利用其本身漏洞滥用权力、导致腐败。从这一点来看,说班主任的笔如千斤,一点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