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位班主任老师私下说,她班上有一名“惯犯”,她恨不得叫他一声“爹”,只求他上课时规矩一点。
每当他在课堂上扰乱秩序,她简直黔驴技穷:批评吧,不行,他根本不理你;打吧,不行,那叫体罚;叫他站起来吧,也不行,那叫变相体罚;赶他出教室吧,更不行,那叫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
【扪心自问】
老师批评学生的起因,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课堂纪律问题。因此,专门探讨一下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老师常用的批评艺术,也是很有意思的。
就像这位班主任老师所说的那样,一节课就45分钟时间,熟视无睹吧,会影响全班学生上课;加以干涉吧,又怕伤害他的自尊,搞得自己也没情趣。
应当承认,每位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而每位老师遇到这种情形时所采取的批评方式各不相同。这不但与老师的性格、年龄、性别、经历有关,还与他们所掌握的批评艺术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老师批评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时,只要注意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语言就可,而不必顾虑太多。
常用的批评艺术主要有:
淡化追查,点到为止
遇到课堂违纪事件,许多老师不惜停下自己的讲课来整顿纪律,罚站学生,甚至把他们逐出教室。其实,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是太好。
这是因为,它虽然能收到即时效果,可是却破坏了课堂气氛、影响到师生的学习情绪,甚至会激化矛盾。所取得的效果也只是表面上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理想的方式应当是老师适当提高音量,或稍作停顿、调整一下课堂节奏,对学生的批评也是点到为止,并不中断正常的课堂教学。它的好处主要在于启发学生自我感悟,从灵魂深处进行反思,进而治标又治本。
客观中肯,如沐春风
同样是批评,有的老师一句话会让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有的则让学生感到冬天般的寒心。究其原因,是由于批评方式不同而导致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领导心理学认为,批评应当对错误本身进行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并不在于严厉的指责和训斥,以免伤人自尊、毁人自信,从而导致两者相互对立、激化矛盾。所谓“有理不在言高”即是如此。否则,被批评者只能对对方敬而远之,而不能心悦诚服。老师如果注重对学生错误的本身进行客观剖析和中肯评价,则能有利于沟通双方感情,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错误,促进学生完善人格。
懂得批评艺术的老师应当记住,批评越是客观、中肯就越有“杀伤力”,当然其改正效果也就越好。
开导人格,随机应变
国外的一份研究报告把老师分为随机应变、专横、惩罚三种类型。报告认为,老师的随机应变特征与学生的合作参与成正相关,而专横、惩罚特征与学生的合作参与成负相关。
这里的“随机应变”并不全是“无所作为”的表现,相反却是一种高超的教育批评方式。因为老师批评学生能否取得应有效应,以及效应大小,并不取决于老师的凶狠与否,而关键在于老师能否注重开导学生人格。如果可以,大可对学生们所犯的错误“不了了之”。
例如,一位高中老师上课时请学生贾×玉回答问题,结果教室后排冒出了一句阴阳怪气的声音“贾—宝—玉—”,弄得全班哄堂大笑。
下课时老师请这位同学站起来谈谈当时的想法,可是并没有学生承认。老师平静地说:“不管这位同学是谁,我都不予追究,只想和他交换一下意见。我只想说两点:第一,一个高中生用这种方式表现自己,未免有浅薄、无聊之嫌;第二,知错不认错,敢做不敢当,这有损现代青年的形象”。
之后不久,一位学生在一次无意的谈话中对老师说:“刘老师,我真是敬你又怕你,你有一双艾克斯光的眼睛,能透视人的灵魂。”
由此可见,当学生对自己的错误缺乏认识或不愿意承认的时候,不必穷追猛打、非要搞个水落石出不可,不妨进行冷处理。尤其要避免为了追求“最佳效果”,把教育目标看作是学生的口头认错和检讨。这种在高压之下的认错和检讨,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感化和顿悟,充其量只是一种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