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老师们承认,没有人愿意动不动就批评学生。因为批评毕竟不是表扬,它必然会带给被批评者心理上的不情愿和不愉快,大多数被批评者也不可能坦然面对批评——相反,他们中不乏屡教不改的“惯犯”,批评一回不改,批评两回不听,批评三回不服,不会轻易因为老师“和颜悦色”的批评方式就知错认错,否则也就不会屡屡犯错了。
【扪心自问】
老师们说的有理,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面对这样的“惯犯”,为人师表的老师应当如何对待他们呢?在本篇的最后,我们来看几则特级教师的“批评经”,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平时师生之间的交流最重要
面对屡教不改的“惯犯”,老师在批评他们时要不急不恼的确不容易。然而越是“不容易”的地方,才越能显示出老师高超的批评艺术。
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一位特级教师认为,平时师生之间的交流最重要,这与“汝欲学作诗,功夫在诗外”是同样的道理。
这位语文老师说,有一次他的学生在一篇描述自己心目中理想老师的作文中写道,他希望有专门的老师陪他玩,陪他一起吃饭、打球。这就说明,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感情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平时就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比他们在犯了错误后再接受批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让同龄人互相进行教育
思维简单、做事情不顾后果,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他们的行为也因此最容易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冲突。
由于年龄和身份的不同,老师批评学生实际上反映了两个“社会”的冲突。老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是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学生当然就是未成年社会的代表。老师当然有责任指出学生的缺点,督促其知错改错,否则就是工作失职;而要指出学生错误,就难免会说轻了没效果、说重了又令学生伤心。
怎么办?一位特级教师认为,让学生接受同龄人的批评,把本来两个“社会”的矛盾转化在同一个“社会”内解决,效果就要好得多。
例如,一位学生喜欢穿奇装异服,老师多次批评他,他根本不接受,反而认为这是“酷”的表现。后来老师把他的座位调在女生中间,“唆使”她们讨厌他这种穿着打扮,结果第二天他就彻底改邪归正了。
弄清楚学生究竟想干什么
要想对学生的批评令对方心服口服,老师就必须弄清对方究竟想干什么,以便对症下药。
一位特级教师发现,上课时学生的调皮捣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的。老师只有真正搞清楚他们的意图,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批评,而这种批评也最能达到批评效果。
例如,有的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讲,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因为他想回答问题。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增加对他的提问机会,回答问题后就夸奖他,以此来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目的是想挑逗老师。如果老师暴跳如雷,他们就觉得很好玩。这时候老师批评学生时千万不能发火,否则就中了他们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