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老师在上化学实验课前特别强调,用完的苯液要倒进指定的回收瓶中。可是实验结束时,一位学生还是把苯液倒进了实验室的水池里,刺鼻的气味立刻弥漫开来。
苯的毒性较大,老师在做了紧急处理后当众批评了这位学生。过了一个月,该学生给老师写信说:“我真的很后悔当时没认真听,犯下这个错误。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实验前都认真预习,将每个注意事项都烂熟于心,争取再不犯这种错误了。”老师看后深感欣慰。
后来,该学生不仅实验做得好,专业课成绩也遥遥领先。
【扪心自问】
前面已经提到,老师批评学生也要“因材施‘批(评)’”。这就是说,老师并非一概不能批评学生,事实上也做不到。根据“存在即合理”的法则,批评也是一种“反向的正面教育”,它通常能起到“和颜悦色”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目前虽然教育界正在中小学大力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甚至无批评式教育,然而,批评声仍然不绝于耳的原因所在。
对错误不批评就是纵容他人犯错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归根到底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培养人,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教育对象——人——难免会多多少少地犯错误。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老师完全不能或不敢批评他们,这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效果也肯定不会尽如人意。所以,怎样辩证地看待批评与赏识教育,就理所当然地摆到了老师面前,贯穿于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中。
试想在本案例中,如果老师不是当众批评该学生,而是过后把他带到办公室循循善诱,或许对于该学生来说,也同样可能达到上述效果,可是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就可能会在不公平的同时产生负面影响——看看,老师在上课前已经特别强调过了,可是犯下错误也没有关系,老师不是没有批评他吗?
善意批评和恶意批评两者是有区别的
说到这里,似乎与前面的论述是矛盾的——老师不能批评学生,又不能不批评学生。其实,这是不矛盾的。一方面,这正是需要辩证看待批评方式的理由所在;另一方面,真正不能的只是“恶意批评”而不是“善意批评”。
区分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教师职业从根本上要求老师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应该发自内心,表里如一。
在这里,发自内心的标准,就是要从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上尊重学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空敷衍、耍花招、口是心非。也就是说,老师批评学生应当从教育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讽刺、挖苦、威胁学生的过程中享受自己发泄的乐趣。
善意批评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如果批评得当,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好心也会没有好报——引起学生误解、反感,效果适得其反。恶意批评的动机不纯,所取得的效果当然不敢恭维。这正是我们要严厉禁止的批评方式。
善意批评也是一种赏识教育
本书认为,我们现在倡导的赏识教育并非就是一味表扬和恭维学生,善意批评学生也是一种赏识教育。确立了这个观念,就不难理解老师们通常所说的“批评你是为了你好”。
“为了你好”式的批评方式,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事不对人,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所犯错误就事论事,而不是纠缠于历史问题算总账;
二是批评用语可能是严厉的,但无论怎样严厉都不伤学生自尊心;
三是速战速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搞长篇大论、不打持久战,甚至不过夜。
老师批评学生如果能符合上述要求,当能令学生“闻过则喜”,不但有利于学生发现缺点、改正错误,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