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出忌语只能证明教师无能(1 / 1)

【镜头回放】

一位年轻教师回忆他上小学一年级时,开学第一天就受到老师批评。下课起立时,他把身子向后靠了靠,老师就一脸怒气地教训他:“瞧瞧你,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你娘老子是怎么教你的?”接着就让他在讲台边站着听了两节课。

初中上英语课时,由于单词发音读得不准,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英语老师勃然大怒:“你看你,屁本事没有,连一个音都读不准……”顿时他感到血直往头上涌,拳头都捏紧了,对英语老师的反感到了极点。

等自己当了老师后,他发誓决不让学生重蹈覆辙。

【扪心自问】

老师批评学生,在语言方式上常常有惊人的一致。这里两位老师批评学生的口吻,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口令”。老师动不动口出忌语,实际上间接证明了他们的“无能”。因为除此以外,他们就再也找不到其它的教育方法了。

老师最常用的15句“职业批评用语”

有一位老师曾经总结出下列15句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批评用语:

赌气型 “你这个学生真难管,管不了我就不管,还是让你家长来管吧。明天你家长不来,你就别来上课了。”

蔑视型 “你以为你是谁,不就是个学生么?还想跟老师挺?好,走着瞧,看谁能挺过谁。”

讽刺型 “能耐不小啊你,会欺负同学了?别人干不出来的事,你就能干;及格的次数不多,受的处分可不少。”

启发型 “说说看,老师为什么让你过来?不知道?好好想想,想不好,就别回家吃饭,饿一饿就想出来了。”

挖苦型 “瞧瞧,某某同学挺出息么?忘了带作业本,怎么就没忘了你自己?将来也只能找个扫大街的活儿干。”

换位型 “某些同学连留级都不怕,这脸皮也够厚的,我要是他,早就不活了,说不定早跳楼了。”

抱怨型 “老师容易么?老师还不是为了你们好。老师在上面讲课,累死累活的,你们倒好,就是这样报答老师的?”

拷问型 “你好好想想,你老子是如何出大力流大汗挣钱供你上学的。你还有一点良心没有?对得起大人么?”

忆苦型 “想想我们那时候,想上学是多么不容易。你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好好学习,真是……”

打击型 “我教了这么多学生,还真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真是没治了。你要是能学好,太阳西边出,公鸡会下蛋。”

比较型 “你瞧瞧某同学,人家学习多踏实;你再瞧瞧某同学,人家作业多仔细。再瞧瞧你自己,什么一副熊样。”

恶心型 “你瞧你,自以为打扮得还挺漂亮的不是?知道背后人家都怎么说吗?知不知道就是在说你?”

栽赃型 “做课间操时为什么打呵欠啊?是不是对学校心怀不满啊?别解释,你解释我也不想听,马上写检查。”

罚站型 “哟,瞧着你不想听我的课不是?不想听也好,去外面站一会儿吧,反正你喜欢站着。”

静音型 老师讲课时,突然发现下面有人睡觉或者做小动作,于是停止讲课,目光注视着这个学生,直到他发觉为止。

严禁老师使用“职业批评用语”

针对上述现象,许多中小学自发规定了禁用“职业批评用语”的禁令,试图给学生创造一个文明教学环境。

例如,浙江省金华五中从2001年初起,就要求每位老师严禁使用学校禁止的最伤害学生的20句“禁语”、取而代之以20句最有代表性的教学鼓励性“寄语”,否则严肃处理。

人的一生中中小学占了12年,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创造力、毅力、感知力乃至性格的培养和塑造期,教育的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

有太多的老师在谈到赏识教育时谈得头头是道,可是随口说出的一些无视学生自尊和人格的语言,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伤害和打击。与此同时,动不动就口出忌语,也抑制了老师开动脑筋、从其它方面探索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

不能为人师表就应当开除出教师队伍

有一句话可能老师不大愿意听,可实际上并不过分:如果某个老师习惯于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那么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个今后是否还能这样说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是否还有资格继续留在老师岗位上的问题。理由很简单:

首先,上面已经提到,动不动就批评学生、把失败之火发泄到学生头上,只能说明老师的无能。事实上,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个所有老师都“公认”的“不可救药”的学生。

其次,仅仅无能并不可怕,因为还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高。况且,无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动不动就迁怒于学生,实际上反映该老师无能且不自知,真的“不可救药”了。

最后,教书育人要求老师具有良好师德,而语言文明是其起码要求,否则就谈不上为人师表。老师的道德修养缺陷足可以一票否决他的教师资格,因为这样的人不配做老师。

可以说,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加过快,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由于老师批评不当,从而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辍学,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