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调查发现,29%的学生把受老师表扬看作是最大心愿,而选择学习进步的学生反而只有5%。
这表明,在小学生眼里,老师的表扬比学习进步更重要。
【扪心自问】
想一想也是,一个人活着世上,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表扬呢?又有谁喜欢整天生活在他人的责骂和批评声中呢?成年人是这样,未成年人就更是如此。
能否得到老师表扬,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本案例中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的五个最大心愿依次分别是:“得到老师表扬”(29%)、“个子长得高”(9%)、“交到好朋友”(8%)、“当选班干部”(5%)、“学习进步”(5%)。
其中,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心愿与他们的年龄有关,其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降低。例如,最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三年级学生占41%,四年级33%,五年级27%,六年级16%。
与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学习进步反而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心愿,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一味指责学生,只会造成他们的挫败感
中小学生“年幼”但并非“无知”。他们同样是完整的人,是正在发展成长中的人,有自尊,有思想。
面对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老师应当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辄批评和惩罚学生,实际上是老师为自己的教育失败寻找借口,并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爱护学生的目的。
一味批评和指责学生,只会造成他们的挫败感,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老师只要想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就会明白,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尊重、平等、爱护的。只有老师对学生有充分的爱心,学生才会对老师敬佩有加,从而言听计从;否则,就只会敬而远之,直至阳奉阴违。
有的老师会说,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呀!的确,说服教育和行为教育都是教育手段,可是无论怎样的手段都不能忘了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且是尚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懂得这一点,老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保护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即使批评学生也会把握好分寸了。
不做“情绪怪物”,多些宽容理解
老师不可能不批评学生,因为只要学生确实犯错误了,就应该受到批评甚至惩罚。但是这种批评一定要让学生口服心服,只有达到这种心灵震撼,批评才能起到应有作用。
有的老师错误地认为,老师和学生不能“没大没小”,上课时总是板着脸,被学生们称谓“情绪怪物”。
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下,课堂纪律或许得到保证了,可是教学效果不会好。更不用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就很可能会“恨屋及乌”——不会主动在这门功课上投入精力。一旦产生这种局面,就表明这位老师的工作是失败的。
不做“情绪怪物”,要求老师对学生多些宽容和理解,少些不满与指责;多些交流,少些说教;恰当期望,适时鼓励。教育科学的趣味、人性的启蒙,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批评学生也要“因材施教”
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教育要有针对性。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一要看人,二要看事。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强、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老师的批评只需点到为止。让他们自己去领会老师的一番良心用苦,比直接而严厉地批评他们效果更好。
对于学习成绩差、性格比较内向、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领悟能力差的学生,老师用表扬和鼓励代替批评和指责,效果反而要好。
对于居于两者之间的学生,老师的批评可以“专制”一些:“某某题目必须完成!”“上课时不能出某某事情!”这种简单明确的指令,对他们往往更有效果,尤其是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效果更明显(这是目前老师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焦点)。从实践中看,能够交出好成绩的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多是十分严格的。当然,这种严格并不一定就是批评。
表扬学生要发乎内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可是有些表扬却比批评还要令人难受。为什么?因为从本质上看,表扬分为“真诚的表扬”和“廉价的表扬”两类。对于后者,不但听着不舒服,其实际效果也微乎其微,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例如,学生改过自新、做了好人好事,或者领会了疑难问题,这时候老师对学生给予真诚的认可和支持,就是一种“真诚的表扬”;相反,有些老师并没有搞清楚学生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动不动就夸张地对学生说“你很了不起”、“从来就没有看见过像你这样聪明的学生”,这种不分场合、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的表扬,就是一种“廉价的表扬”,连被表扬对象听上去都感到肉麻,当然就不会取得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