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1年8月10日上午,四川省某县的一个火车站。一位女士正在等待开往成都的火车。
突然,从一辆疾驶而来的汽车上跳下两人,跑步来到女士跟前。经过一番谈话,女士不情愿地拎着包跟来人往回走。
这位女士是该县县中的一位英语骨干老师,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此时此刻正准备与丈夫一起到成都发展。而两位来人则是县教委副主任和该校校长,他们是奉命前来竭力挽留她的。
【扪心自问】
从这位女士的举动可以看出,她并不忍心离开她热爱的教育岗位,不忍心离开她的学生和校园。
据悉,这只是该县近年来老师频繁外流现象的一个缩影。要不是当天上午正在开会的县教委主任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派人驱车追赶,并且要求“千方百计先把人留下,其他事情回来再说,”这位骨干老师的外流就成现实了。
“我不避讳要走的原因是因为钱”
这位老师坦言道,她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该校就是她的母校。她1988年参加工作,第二年就在该校任教。1987年学校派她到四川教育学院读本科时,当时有许多人准备留在成都,她也确实有这种机会。考虑到丈夫和一对双胞胎孩子都在该县,加上学校对她的重视,最终还是回来了。
当孩子即将进入初中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益紧张。丈夫已经应聘在成都一家民办学校,35岁的她觉得这个年龄也许是她最后的一次机会了,便偷偷在暑假中前往成都一所公办学校面试、讲课,结果对方一见钟情。
这位老师实事求是地说:“我不避讳要走的原因是因为钱。作为人妻人母,我要给孩子起码的生活、学习保障,使家庭有生存、发展的希望。我其实只是希望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可是在当地,这种愿望无法满足。”
“我已经矛盾了一个假期,到现在还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班里的学生。并且担心我的离开会带来部分学生的流失”——她的担心是非常现实的,诸如此类的连锁反应在当地并不鲜见。
“不知道这个假期要走多少人”
这位女老师所在的县中,是该市重点高级完全中学,坐落在城镇人口只有一万多人的县城里。由于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所以近年来也成为骨干老师流失的“重灾区”。
该校校长反映说,每当暑假寒假,不知道在这个假期中又会走掉多少老师。只有等开学后老师在讲台上站定了,才表明这一轮流失暂时告一段落。
据悉,3年来该校有14名具有本科学历的骨干老师先后流向经济发达城市,其中4人办理了正式调动,另外10人不辞而别。这些老师都是教化学、外语、数学、语文的老师,他们一走学校开课就感到困难,不得不从初中老师里拔高使用,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
校长痛心地说:“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这些年来,本科大学生没回来过一个。可是这些土生土长,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培养出来的骨干老师,说走就走了。”
理由都是一个,为了“钱”
远走高飞的老师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那就是因为“穷”。
2001年上半年,该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中途离开,令学校措手不及。那天上午,这位老师上完了第二节课,第三节课上课铃响了,学生等着老师来上课,可是老师不知道哪里去了。无奈之下,学校只好立刻向该县另一所完全高中紧急求援,以解燃眉之急。
原来,这位数学老师的弟弟在做药材生意。兄弟两人春节回家看望父母,弟弟夫妇两人一人开着一辆小轿车,出手非常大方,令他夫妻俩非常汗颜。离开讲台后,他到外省去帮弟弟打理财务去了。根本用不着高深的数理知识,年薪却高达10万元,比原来增加了七八倍。
以情感人,总不是万全之策
以情感人,以情待人,确实是挽留人才的方法之一,但不是全部。在许多地区,由于在经济待遇方面无法满足老师的要求,主管部门只能在以情感人上下功夫。
2001年6月的一天,在四川教育学院读书的该县应届本科毕业生接到通知,副县长和县教委主任要专门在成都宴请大家。大家彼此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经在成都找到工作的老师一个都没有赴宴,其余的10多位学生去了。
餐桌上双方都动了感情,纷纷表示要“打回老家去”。一个月后,参加聚会的人中回去了7个,创下了三年来大学生返乡的最高纪录。
作为一个省级贫困县,该县在保证教师工资发放、挽留教师流失方面尽了最大努力,坚持不在教师外流问题上设置障碍。与此同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大力培养留得住、靠得住的教师队伍,这是很令人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