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穷教师的生存现状(1 / 1)

【镜头回放】

江苏某地农村正在兴建一幢教学综合楼,拟建4层,刚建到第3层据说没钱了,眼看就要停工。领导决定,发动全校师生捐资助学。

向老师募捐,“标准”是每人200元,从当月工资中扣除。为了回避政策风险,校方打印了一份“自愿捐款承诺书”要求每位老师签字。

其中有这样一位老师:上有生病的老母,下有上学的孩子,妻子又失业在家,全靠他一个人工资收入。既是“自愿捐款”,他就坚决不肯“自愿”。结果全校老师领不到当月工资,因为会计到财政所去领不到拨款。

于是,全校老师都来轮番做他的工作。为了不“与人民为敌”,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扪心自问】

这就是许多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尽管在那里的许多大街小巷,墙壁上纷纷刷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然而显而易见,口号与现实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否则,随意向教师募捐、一连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现象也就不存在了。

名存实亡的拖欠工资

在山东省某农村中学,上年一至五月份的工资直到第二年下半年还没有发。老师们找到乡党委书记,书记说,什么时候有钱就什么时候发。

什么时候有钱呢?该乡没有几家工厂,即使有也都负债累累;靠农业根本富不了。老师们明白,这所谓的拖欠工资已经名存实亡了。

恰在这时候,换来一位新书记,老师们满怀希望。新书记在接风酒宴上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一谈到教师工资拖欠问题,酒就醒了一大半:“那是上任领导留下的问题,我没有责任解决,是谁的问题你们找谁去。”

在安徽、河南、广西等地,个别乡镇中小学教师半年只能领到几百元工资,相当于当地干部的一个月收入。即使这样,许多地方还用农民上交的公粮、苞米顶替教师工资,老师们倒也“乐意”收下这些实物——“不要白不要”,宁愿回到家中望着堆得像房子一样高的麻袋哭笑不得。

2001年春天,西部某省一位年轻的中学教师向《中国青年报》反映,他每月工资只有100多元,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按时发放。没有钱他什么都做不了,既不能给父母尽孝心,也不敢买新衣服,更没有勇气谈女朋友,连报纸也不敢订。如果生一场大病,自己就得“破产”。

为了“节省”工资支出,许多农村教师的工资至今仍然依据1999、1997甚至1995年的套改工资标准,每月只有三四百元。在这其中,还要被强迫扣除各种代扣款,实际到手的寥寥无几。

地方经济落后导致财政困难

许多地方发不出教师工资,把原因归咎于财政困难。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发不出工资的只是教师、而不是其他公务员?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教师发不出工资时,一些基层领导却在铺张浪费、大吃大喝,无心发展地方经济。

此情此景,都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最后倒霉的仍然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问题发生在哪里?国家政策为什么到这里就卡了壳?原因在于地方经济发展落后,执行政策有困难。

从财政体制看,现在一级政府管一级财政,地方财政分为县乡两级财政灵活统筹。乡镇部分财政,由乡镇农经站收取,然后再由乡镇财政统筹安排,包括发放教师工资等项目。由于越到基层财政状况越薄弱,地区之间的差异就很大。

从教育体制看,2001年开始实行县级管理、县级统筹发放教师工资,可是以前的遗留问题却根本无法解决,只好让它拖下去。如果不采取通过财政拨款补发的办法,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

教师远走高飞,抱怨“信息灵通”

在某贫困县,因为教师工资长期发不出来,不少年轻教师被迫主动离职到外地谋求发展。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主管部门领导认为,“问题不在于拖欠工资,而是这些老师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于是,主管部门马上下令各中小学,对“不负责任”传播大量外界信息的教育报刊严格管理,一般情况下不准普通老师随意翻看,以防产生“心理不平衡”。以后如果出现教师外流,一旦查实与阅读教育报刊有关,学校领导就地免职。

严格管理到何种程度?所有教育报刊都保管在校长室、锁在抽屉里,每月定期卖给废品站;所有老师不准自费订阅教育报刊。

这样的卑劣伎俩,在一些领导眼里可谓高明之极,其实是地地道道的馊主意一个。今天的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企图靠信息封锁蒙上老师的眼睛,不是很可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