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0年圣诞节前夕,北京市一位中学老师从17层楼顶跳下自杀身亡。警察在现场取证时发现,当时楼顶上都是她一个人脚印,估计自杀前已经徘徊了一上午。唯一能证明她身份的是揣在口袋里的一张工资条。
令人感到惨不忍睹的是,由于她跳下后在空中遇到一根铁丝,落地后尸体被截成两段。
警方最后认定,“死者系自杀,不立案。”
【扪心自问】
说句令人心酸而又实事求是的话,一个老师如果倒在讲台上,他很可能会因此成为献身教育事业的先进典型;而如果选择逃避,尤其是以自杀方式结束生命,不要说先进典型,恐怕连反面典型也算不上——结局很可能是悄无声息。
怎么办?要想既不成为“烈士”又不成为“懦夫”,唯一的办法就是调整心态、排解心理压力,丢下包袱、轻松上阵。
以人为本,拒绝透支生命
历史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一步步推行。诸如实行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改革措施势在必行,老师对此应当有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改革再怎么进行下去,以人为本的方向总不会变。而以人为本中的“人”,理所当然也包括老师自己在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生存。”这里的生存,是指人或生物保存生命。老师为人师表,同样应当在教学生“学会生存”的同时,自己率先“学会生存”,拒绝透支生命。
有人把健康比做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都是“1”后面的“0”。北京市一位被累垮的校长,去世前的遗言就是哀叹自己“从此他只剩下了一堆0。”
老师应当学会在繁重的工作中调节身心,始终保持一种愉快平和状态,这同样必须成为一门必修课。
职业特点决定老师心理超负荷
心理健康问题就像感冒一样,人人都会碰到。由于老师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更为复杂。
例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老师扮演的常常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职业的神圣感客观上要求老师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是,老师也是一个常人,经常掩盖喜怒哀乐,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心理的生理节律,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再例如,在改革中面临分流和下岗的老师,一旦离开教师队伍,基本上缺乏其它谋生本领,要说心中没有怨气是不现实的。可是反过来想一想,仅仅是怨天尤人,总是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教书育人、到头来却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面对教育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要善于化压力为动力,与时俱进。尤其是本身比较脆弱的老师,在压力面前容易导致心理危机。
一旦走不出这个思维怪圈,轻者发生心理危机,重则甚至会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当务之急的解压出路在哪里
首先,应该从源头上抓起,适当提高教师资格准入门槛,把心理健康也作为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避免因为心理素质较差而降低教学素质。
在过去,教师队伍历来由师范专业毕业生组成。教师资格证书的实行,必将会在对在职老师施加压力的同时,也对即将获得教师资格认定的社会人员产生巨大压力。
因为在师范院校中,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贯穿于师范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现在依靠短时间内的突击复习,虽然已经通过了考试但是却很难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当他们走上教师岗位后,很可能会因为缺乏“授课艺术”而产生巨大压力。
其次,学校应当努力为老师营造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
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挑战老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心理压力正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这些压力主要有升学考试压力、职称评定、资格证书、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工作超负荷等,让老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心里比较脆弱的老师,就会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
学校应当主动为老师排忧解难,定期开展心理测试与调查,目的就是为了保持老师心理健康、通过人性化管理让他们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这也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