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超负荷工作量(1 / 1)

【镜头回放】

2002年2月1日,某报在一篇题为《赵超之死》的报道中透露,被班主任打死的中学生赵超所在的山西省永济市某中学,存在严重超员现象——9个班有860多名学生,平均每班96人,最多的达到103人。

报道认为,超员现象虽然不是打死学生的直接原因,可是由此给老师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却是无法否认的。正如该校一位老师所说的那样:“老师负担重,是导致烦躁继而动手打人的心理诱因。”

【扪心自问】

在我国,老师的超负荷工作已是有目共睹。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工作负担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这种关系,对老师排解压力会有好处。

老师的工作负担究竟有多重

老师的工作量主要体现为课时量,这是可以计量的。除此以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考核,需要占用他们太多的业余时间,这些一般难以衡量。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老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行业职工超出1.67小时。其中超出的1小时牺牲的是睡眠时间,0.5小时牺牲的是娱乐时间。52%的中小学老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有很大压力。

关于课时量。从静态来看,现在的老师工作量并没有多少变化,参照的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准。可是从动态来看,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在当前全社会人均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这样的“不变”工作量,实际上就是变相加重工作量。

班级人数过多,是对师生的不负责任

老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班级人数过多造成的。班级人数过多,实际上是对师生不负责任。

从老师角度看,班级人数过多,势必大大增加老师工作量,加班加点批改作业也就成为家常便饭。长期加班加点、昏昏沉沉的结果,必然影响老师在上课时的教学情绪和效果。

从学生角度看,教室里学生人数多,就必然会导致空气污浊和含氧量降低,导致每个人的智力活动受到影响。当人际距离低于安全、舒适指标时,就会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烦恼情绪、增加人际磨擦、有损身心健康。

在发达国家,中小学班级人数大多限定在30人左右,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我国为什么达不到这个要求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升学率高,学生慕名而来;二是当地的学龄人口数量多、教学设施不够,不得已而为之。无论哪种情况,实际上都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

工作量并非影响精神面貌的决定因素

怎样看待老师的超负荷工作与心理健康因素之间的关系,有相当难度。而且除此以外工作量是否超负荷,既要和过去作垂直比较,又要在国际之间进行水平比较。

例如,10多年前香港中学语文教师与大陆教师聚会,当他们得知大陆教师每周只上12节课时感到大为惊讶,因为他们的课时在24~25节。

不久以前,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校长在德国考察时了解到,德国的中学老师每周工作5天,周课时平均为23.5节,几乎每天要上5节课。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都是在家里完成的。他们的班额虽然较小,但折算成可比工作量,仍然比我们大得多。

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课时量还没有“与国际接轨”就感到疲惫不堪了呢?一方面是因为,除了课时量以外,老师还有许多“杂事”要做;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教师队伍的思想觉悟和整体素质还不高。

例如,现在的老师基本上毕业于师范院校,而当初他们报考师范院校的目的,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而是录取分数低、交费少、毕业后容易分配(本书前面对此已有详细探讨)。

并且,现在的老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乏起码的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储备和素质功底。面对与他们不同的、思维更活跃、个性更突出、知识面更广的学生群体,难以胜任教育要求。尤其是面对素质教育,习惯于应试教育的他们,简直感到不知所措。

此外,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变革期。面对各项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与社会接触较少的教师职业,严重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在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方面表现出过多的被动和无奈,徒增精神压抑。

从上可以看出,老师的超负荷工作量只是相对于过去、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的。要彻底改观老师的精神面貌,关键在于:

搞活教师流动,鼓励不喜欢教师职业的老师跳槽改行;

改革教师考核、晋升、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得;

引导教师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的工作责任、定位有一个客观认识,以积极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