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0年暑期,山东省某县实验小学搞了一场“伤心”的改制试验,历经35天即告失败。
改制起因是该校一幢主教学楼被鉴定为严重危房,需要大修,可是维修经费却无着落,所以尝试着走一条股份制改造之路。
由于这种改制并不具备外部环境,又有强行推行教育市场化之嫌,终于宣告无疾而终。
【扪心自问】
股份制改造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主要模式。教育走向市场化,走股份制改造之路,应当是可行的。该校的股份制改造之路归于失败,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它带给老师的外在压力也是发人深思的。
学校颇有名望,有人愿意出资
据悉,该实验小学在当地颇有名望,年年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可是“落地不佳”——该县是个贫困县,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所以当主教学楼因为年久失修出现好几处裂缝、被鉴定为严重危房、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后,具体困难就现实地摆在面前。
在县财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力保教师工资发放的情况下,要寻找这100多万元维修经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时一位北京商人提出,愿意出资200万元改造危房、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但条件是承包该校,实行股份制改造。
为了保住饭碗,自发进行改制
一听说学校要“卖”给别人,老师们心理上怎么也接受不了,坚决表示反对。可是危房又必须改造,钱又拿不出来,怎么办?急中生智,县里决定,要么学校内部进行股份制改造,要么由北京商人买断。两者必居其一,优先考虑前者。
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全校64名老师除了极少数外,纷纷求亲靠友和借高利贷,筹集了84万元资金对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造。
政府给予的配套优惠条件是:无偿使用国有资产,但必须用来办教育;教师工资仍然由财政拨款,福利待遇不变;学校适当提高收费标准;政府不对学校事务进行行政干预。
2000年8月26日深夜,在一片吵闹声中,学校正式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学校的性质由原来的“国办”随即变成了“国有民办公助。”
多处意见分歧,导致改制失败
一切似乎正在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可是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
根据章程规定,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于国有资产在学校资产中占大部分,并且还有每年40万元的教师工资拨款,所以县教委主张代表政府行使职能。
章程规定,“学校自主决定教师任用,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可是到后来却变成了“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备案。”
这些变动,直接导致了几个星期过后,校委会还是建立不起来,最后只好沿用原来的班子。顿时,老师们一片哗然。
再加上许多老师担心,原来投入的股金是否会被当作学校的预算外资金由县里“没收”,于是纷纷要求退股。
9月25日,学校董事会、监事会宣布解散。扳着手指算一算,从成立到解散一共只有35天时间。
维新变革带来的启示
改制失败后,原来的危楼改造当然也就无人问津了,最后只好投入五六万元进行简单维修。
由于一些家长担心学校改制会导致学费涨价,极少数学生出现了流失和转学。
探究改制失败的原因,老师们纷纷表示,关键在于本来就不具备改制的客观条件,是县里逼着他们改制的,这种改制不失败才怪!
其实,对于国办中小学改制,当时国家并无明文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学条件相当恶劣,实行股份制改造实际上是一条可行的探索路子,值得一试。如果改制后能做到双赢乃至于多赢,又何乐而不为呢!
仓促改制遭遇失败的经历表明,老师要保住自己的饭碗,并不在于拒绝学校的股份制改造,更不是拒绝教育走向市场化,关键要量力而行,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否则,由害怕失去饭碗带来的心理压力还会更大。由于入股的资金都是借贷而来,更会给正常的家庭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把一个人的压力变成全家压力,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