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供应到市场竞争(1 / 1)

【镜头回放】

2000年9月,天津市某中学的高一学生可以自己挑选喜欢的老师上课了,开创了该市学生选老师的先河。

据介绍,该中学高一年级共有6个班,相应地,6个班的任课老师也分成6个授课小组。每位老师的年龄、职称、教龄、授课特点都向学生及家长公开,以便他们根据自己所需自由选择。

【扪心自问】

这种选课方式,从过去老师的“计划供应”转为“市场竞争”,带给老师的压力和变化都是很大的。

办法规定,没有学生挑选的老师就面临着下岗威胁。即使不下岗,面对学生的挑选,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人心向背一看便知,心理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要赢得学生信赖,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水平,别无他路。

改革初衷及其结果

最早推行这项改革措施的初衷是,目前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个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某个任课老师不满意,既影响双方关系、又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形。而推行这项制度,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由于学生挑选的是自己所信赖的老师,所以学习积极性更高,与老师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例如,该校高一(4)班某同学“就是冲着英语老师选这个班的。窦老师是特级英语教师,而我的英语是弱科,希望在窦老师的指导下,成绩能有所提高。而且这个班的数学老师教过高三,肯定比较有经验。”

再如,高一(2)班的某同学,从小学到初中遇到的班主任都是女性,所以她想换个男班主任,所以,她就选择了现在这个班。

凡此种种,都给学生提供了相对的自主权,也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实行这种改革必须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尽力避免老师的消极作用,避免对老师造成不公平待遇,以及部分老师因此而讨好学生的现象。

最差学校和老师的评选

与这种选课方式相类似的是,从2001年末起,太原市教育界在全市评选最佳单位和个人的同时,开始每年评选最差学校和最差老师。

通过问卷测评和工作考核相结合的百分制考核,对最差单位给予黄牌警告,党政主要领导写出书面检查和整改意见,连续两年评为最差单位的,进行通报批评。被评为最差老师的,在当年单位年度考核中一票否决,结果为“不合格”或“不称职。”这与上述天津某中学没有学生挑选的老师面临下岗威胁是一个道理。

该市百分制考核的具体办法是:

对学校的测评,问卷测评分占70%(其中家长评分60%、机关评分40%),工作考核分占30%;

对老师的测评,学生评分占70%,老师自评互评占30%,内容包括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等评议内容。

这种测评方法虽然遭遇许多人反对,可实际上已经在教育系统中大面积实施开来了,对老师心里产生了一定压力。

岗位竞争要防止把压力转嫁到学生头上

有人认为,教育领域是最不能实行自由竞争、末位淘汰的领域,否则就抹杀了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因为无论实行怎样的改革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完善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更好地培养人才。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这样的改革就应该打上一个问号。

例如,各地在教师队伍中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考核依据,通常归纳为“德、能、勤、绩”四个字。其中“德、勤”两项一般不容易拉开差距,最能拉开差距的在于“能、绩”。而一个人是否有“能”,归根到底最终还是体现在“绩”上。

这样一来,就必然回到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衡量标准的老路上去。从政策上看,与教育部提出的不以成绩作为考评老师的唯一标准相违背;从方法上看,为了提高自己业绩,老师必然会采取多种措施对学生加压施压、搞题海战术,因为这是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分数的最有效办法。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小学到大学老师的共同培养。可是在末位淘汰的下岗威胁中,人人自危,当然也就不会注重这样的长期效应。为了自己不被淘汰,唯一的办法就是急功近利,把压力转嫁到学生头上,到头来倒霉的还是学生。

从上可以看出,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在老师中进行考核,就必然会带来竞争压力。所以在制定教师岗位竞争规则时,特别要注意,力争把这种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