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3年3月,成都市某中学体育老师刘老师,像往常一样给高一(2)班上课。奇怪的是,当天不管他喊口号还是干什么,总会引起学生的阵阵哄堂大笑。
在教上篮动作时,刘老师脱去外衣,学生们笑得更厉害了,有的前仰后合,有的还笑出了眼泪。
刘老师感到莫名其妙,但一贯与人为善的他不便发火,只好解散队伍,让学生自由活动,自己则向体育委员打听缘故。体育委员支支吾吾,刘老师一气之下罚全班长跑5000米,大家这才把眼光不自觉地瞄向副班长。
原来,在上一次体育课上,15岁的副班长用DV偷偷拍下了刘老师的许多不雅动作,如挖耳朵、抠鼻孔、擦嘴巴、拍肚子、脱去上衣、提裤子等,回去后还专门用“四川普通话”配了音,制作了一个10分钟的光盘,在全班巡回播放。
【扪心自问】
虽然副班长认为这是自己的一种搞笑,对老师并没有恶意,可是刘老师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和贬低。他再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成为光盘的主角,心理压力很大。
除了这种偶然因素造成的压力以外,一般来说,老师的心理压力有这样几个来源:
一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老师感到自己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潮流
例如,许多学校在招聘老师时不但注重年龄、文凭等硬指标,而且越来越关注其他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方。招聘老师像“选美”,既要有“才”更要有“貌”就是其中一例。
2002年3月14日,湖北大学的张同学到某重点小学应聘,经过层层考核,最后以第一名成绩进入面试,可是最后照样被淘汰。一打听,原来是“长得差了一点,怕将来代表学校讲公开课时拿不出手!”
几十位应届师范专业毕业生对此表示抗议,纷纷指责这样的“才貌双全”条件过于苛刻,可是却无法改变现实,这怎么会不让这些还没有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一个“下马威”呢?
二是学生生源在逐年减少,教师的需求量在相应压缩,岗位竞争愈加激烈
这种生源减少,目前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生源减少,稍后几年必然会波及到初中和高中阶段。生源减少,必然压缩教师岗位,给岗位竞争增加压力。
特别是在农村及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原来的独生子女率较低,学生生源减少趋势益发明显。
三是社会和学校对教师工作成效评价的标准,仍然是考试分数、名次、升学率
老师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学考核制度与人文教育观的不一致。
例如,学校考核老师,只注重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导致老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违背人的发展和教育规律的措施——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机械重复练兵、填鸭灌输等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师看在眼里、苦在心里,好人也会憋出病来的呀?
而且即使这样,老师也没有把握把学生的成绩提高到怎样的高度,因为他不是神仙。况且,别的老师也在拼命加班加点,相互之间在展开“竞赛”呐!
四是目前的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老师要求过多,检查评比过多、过滥,老师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疲于奔命
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各地都有许多“土政策”,通常分为“地区规定”和“校方规定”两类。
“地区规定”更多地出现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往往要求老师通过增加周课时量标准,变相达到控制岗位人数、减轻财政负担的目的。
“校方规定”通常要求老师每学期要制作多少课件、发表多少数量的论文、取得多少张等级证书、达到多少高的升学率、有多少教学科研立项课题……
所有这些,都要占去老师大量的业余时间。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以及各种各样的考核,使得他们常年精神紧张、神经兮兮。广东省东莞市一位年轻的中学女教师,就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神经错乱,常常自言自语:“我班的考试成绩如果不好,我会不会被拉去坐牢?”
五是长期以来教师身上附加了太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似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理所当然
长期以来,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上背负着太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人们心目中,优秀教师都是任劳任怨的。即使是对学校的一些“土规定”也不敢马虎,而且越是“土规定”就越与老师的经济待遇、职称和前途关系密切,来不得半点马虎。
另一方面,许多学校并没有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定期对老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长期而繁重的满负荷运作,再加上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终致疾病缠身、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