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专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将近10万人,这是一支数量可观、业务水平较高的中小学师资队伍。
除此以外,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学院内还有独立建制的教研室机构,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群体。
【扪心自问】
应当说,这支教育科研部队多年来在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实起到了独特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原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要求,需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走“以校为本”之路。
一种全新的教学研究理念
以校为本,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它与过去教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老师为研究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要注重经验总结、理论升华、规律探索,又要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更要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科研,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老师个人和集体的作用。
作为老师个人来说,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良好习惯,时时处处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作为老师集体来说,要强调相互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交流和分享教学研究成果。学校也应当在这方面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上“自己的”课。
重新确立教学研究功能
以校为本是建立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开放基础上的教学研究机制,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老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当然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建立这样一种教育研究机制,就必然要求改变过去教育科研人员“机动部队”、“秘书班子”、“打杂摊子”的身份,将主要功能摆正到研究、指导、服务上来,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并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彻底转变教学研究方式
转变教学研究方式的关键在于对话、交流、互动。
对话,是指新的教学研究制度既然以教师为中心、以学校为本位,就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递式的、教练式的教学研究方式,让教学与科研“对话”。教师只有成为真正的研究主体,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交流,是指应当主动接受多种力量的介入,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例如1991年以来,欧洲教师联合会就已经多次在年会上提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训和教师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2000年教育部也已经在14所师范大学建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动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应当主动介入由这种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局教研室、中小学共同组成的教学科研共同体,从而使自己从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多元化开放格局。特别是我国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这种教学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尤其重要。
互动,是指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而不是用过多的条条框框去加以“规范。”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应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转变教学研究方式的过程中,老师们或许会经历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他们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即使是有意识地去进行改变,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式”中去。
这一点尤其对于已经取得“成功”的老师来说难度更大,因为他们需要面对一个强大的自我,需要推翻原来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包括他们过去的“成功经验。”
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然而这个“阵痛”无法回避,因为它会给自己带来“新生,”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好处。